阅读历史 |

第441章 太后驾崩(1 / 2)

加入书签

第441章 太后驾崩

朝会结束了,造成的政治影响,却在持续发酵。

永宁帝的表态,无疑是在文官集团释放政治信号,允许他们把勋贵系的将领「踢走」。

一时间清流党丶浙党丶蜀党丶楚党都沸腾了。

勋贵系推动的税制改革,从长远来看利国利民,但架不住他们成为了受害者。

如果全国上下都一样也就罢了,偏偏这些改革措施,只针对南方各省。

以往的徵税制度,一直都是北方各省承担朝廷的主要开销,现在完全颠倒过来。

前期大家选择妥协,那是迫于叛军的威胁,加上朝廷承诺是短期政策,

后续税改成功,叛军也被镇压下去,朝廷却不愿意兑现承诺,这就招致了南方士绅的不满。

他们不是没有试图让朝廷取消,可惜此时的大虞,根本离不开这笔收入。

无论皇帝,还是内阁,都对他们的诉求视而不见。

徐文岳在清流中话语权降低,很大程度上,也是在税改问题保持沉默。

一个不能代表群体利益的老大,自然号令不动小弟。

南方士绅没闹出乱子来,主要是头上悬着一把刀。

四大总督强势压阵,对偷逃税款者,进行了严厉打击。

随着朝堂局势的变化,勋贵系对南方的控制,正在不断削弱。

四大总替被撤销了三位,压在他们头上的大山,被搬走了。

下面的提督总兵,虽然也有不小的影响,但终归不是总督那麽一言九鼎。

如果再把一众勋贵提督,找机会送走,地方上的格局就彻底改变了。

毕竟,政治对抗是充满风险的,不是每个人都有胆子冲锋陷阵。

不奢望勋贵系将领倒戈,只要他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略微犹豫一下情况就会大不相同。

前面大家不敢动,那是一旦闹过了头,就会蹦出一支叛军馀孽恰好一头撞进他们老家。

尽管顶了马甲,但大家都清楚是谁干的。

这种要命的大事,没有勋贵系大佬背书,下面的人是不敢擅自行动的。

留下任何蛛丝马迹,那都是掉脑袋的重罪。

南方距离京师远隔千里,等待两位阁老的命令传达过去,黄花菜都凉了。

在没收到命令前,这个出头鸟,只有景李两家的人来当。

原来是针对整个勋贵系,现在只需要针对景李两家即可。

不需要正面刺刀见红,直接把他们留在南方的人调走,一样可以达到目的。

永宁帝做出了示范,强行调动不行,那就给他们升官。

反正能够做主的,一共也没几个。

腾出几个位置给他们,换取政治松绑,完全是值得的。

勋贵系也不是铁板一块,内部同样有大大小小的派系,拥有各自的算计。

对外的时候,能够团结一致,那是上面几位巨头的威望高。

汉水侯偏居安南,远离了朝堂。

熬到两个老家伙故去,勋贵系就到了分崩离析的时候。

如果中途发生变故,这个过程还有可能加速。

心里有了盘算,一个又一个计划,不断开始酝酿。

养心殿。

「朝会之后,各方有什麽反应?」

永宁帝关心的问道勋贵系给他的压力太大,成国公和镇远侯把持军政大权,另外三位阁臣直接沦为应声虫。

尽管两人对他还算尊重,但两人手中的权柄,远远超过他的接受范围。

大虞朝建立这麽多年,就从来都没有出现过,权力如此集中的首辅和次辅。

倘若两人关系差,互相制衡还好,偏偏这两位还是政治盟友。

他费尽心思挑拨关系,都没有发挥作用。

这样的政治格局,让永宁帝非常缺乏安全感,唯恐哪天就被人赶下皇位。

权臣废立皇帝的事,大虞朝没有发生过,但不等于其他朝代也没有先例。

历史教训摆在那里,他不得不提前做出防范。

「回陛下话,各方表现都很积极。

不过在具体行动上,还是偏保守。

大部分官员的计划,都是给景李两家的人升官,玩儿调虎离山。

勋贵系那边,同样非常热闹,叫嚣着要给文官们一个教训。

只是成国公和镇远侯没有表态,暂时没有采取实质性行动。

汪逸风神色凝重的汇报导。

暗地里监视百官,可不是什麽好活。

偏偏这是东厂的职责,想不干都不行。

原来的探子被清理之后,现在想往各家府中塞人,一下子变得困难起来。

除了少数寒门官员,在京中做官需要购买奴仆外,大部分官员都用的是家生子。

东厂搜集情报,全靠收买各家的奴仆,大部分人都是边角料货色,接触不到核心。

现在搜集起来的情报,都是只言片语汇总,加上脑补完成。

「嗯!」

「有动静就行,朝堂不能一潭死水。

密切注意成国公和镇远侯的反应,如果他们有行动,提前告诉那帮文官一声。

论起政治手腕,朕的那帮废物文官,多半不是他们的对手。」

听了永宁帝的话,汪逸风郁闷的要死。

文官政治手腕差,这个结论是怎麽得出来的呀!

在前面的政治斗争中吃亏,那是勋贵系掀翻了桌子。

如果是在游戏规则内,勋贵的政治斗争能力加个倍,也不会是文官集团的对手。

现在的示弱,本身就是一种政治斗争手段。

如果他们不故意示弱,反而在朝堂和勋贵系打的旗鼓相当,皇帝怎麽可能偏向他们?

「遵旨!」

汪逸风一口答应道。

管怎麽说,皇帝的命令,总是要听的。

至于具体怎麽执行,那就要看实际情况了。

想要宦官集团支持文官,本身就是在为难人。

前面的一系列政治斗争中,看似勋贵和外戚联手干文官,实际上他们在背后也出了一把力。

一切都是利益使然。

勋贵系做大,他们还能从中分一杯羹。

文官集团做大,最先打击的目标就是「阉党」。

「陛下,这是御史言官上的摺子,全是劝说您勤政的摺子。」

一旁的徐忠恩,不动声色的给文官集团上了一波眼药。

太后病危,昨天皇帝过去侍疾,耽搁了早朝。

人之常情的事,还是有不长眼的言官上摺子。

以往的时候,这种满篇废话的奏摺,司礼监都会自动过滤掉。

现在情况不一样,新一轮的朝堂纷争,即将拉开序幕。

皇帝倾销文官的举动,在宦官们看来,无疑是危险的。

亲自下场参与博弈,如果胜了还好,万一输了那是会出大事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