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14章 消停会吧(2 / 2)

加入书签

武举归兵部,这倒无所谓,只要卢奂肯给,他肯定愿意接,但是在藩镇和军府去芜存菁,难度也太大了吧?

大唐是世袭军户制,就近安置丶供给衣食丶免徵赋役,还会分配给你田亩,

但是呢,每户必须世代上交丁员补上缺额。

等于是拿户口和由亩换你的人,这就是募兵。

那麽现在陛下又要在军中行考核制度,被筛选下来的剥夺军籍,成了庶民,

好日子过到头了,他们能同意吗?

「这个......这个......行不通吧?」裴敦复支支吾吾道。

李瑁皱眉道:「朕抛给你一个问题,你不去思考怎麽解决,而是直接下定论?兵部尚书这差事这麽好干?遇到难事避开就可以了?」

裴敦复嘴角一抽,赶忙道:

「臣不是这个意思,军士一旦剥夺军籍,如何安置,只靠兵部不好做啊,需要很多衙门配合。」

「这才叫个态度,」李瑁没好气道「荆州地广人稀,当下正在开垦田亩,可往荆州安置,照例给田,子弟可入州县官学,参加科举亦或武举。

说罢,李瑁看向礼部侍郎姚弈道:

「今后州县官学招收生徒,不以门庭而论,只要愿意读书的,一概照收,缴纳一定学费即可。」

「是,」姚弈答应的非常痛快。

按理说,科举是要看出身的,叫做自证清白,家庭和个人身份,履历信息及证明,还要看你是否德行有亏,调查你干过什麽坏事没有。

大唐的官学名义上,是面对平民的,但是呢,名额非常之少,单以州而论,

也才几十个。

就这几十个,也基本是形式主义,也就是空有建学之名,而无弘道之实。

因为出身条件受限,他们几乎学不到真正的知识,每年科举及第的,几乎就没有是官学出来的,基本都是在家里接受的教育。

当然,平民不是商人,商人还是不能参加,一来商人地位低下,士族不能接受跟商人一起竞争,再者,商人一旦参加,完续子了,从上到下都会贪污腐败。

那为什麽就能接受平民呢?平民叫做布衣,从古至今,布衣出身出将入相的,不少都是青史留名的大人物。

那些个大家族,往上一直推,祖上也是平民嘛。

这就是为什麽姚弈答应的很痛快,因为官学扩招生徒,并不能够对当下豪门与寒门形成威胁。

你没那麽多书,你也没那麽多钱,你也没那个门路,你也不会说话办事,你就是个穷屌丝,拿什麽争?

读过四书五经就能考试了?做梦呢,没有名家讲解,你也就只会背一背,不解其中奥义,照样是个糊涂鬼。

赴京赶考的路费有没有呢?

李瑁也知道,姚弈完全就是在敷衍他,开放报考条件,似乎并不能本质上改变当下的选拔格局,但是..:::.改进造纸术呢?让更多人可以买得起书呢?

李瑁继续道:「国子监从地方选拔学者,凡通过考核者,列入品级,归州县长史管辖,官学设博士一人,助教若干,所需典籍由国子监誉抄发放,专为我大唐培养学子。」

姚弈目瞪口呆,不是陛下,你来真的啊?你真要让平民入仕吗?

「这样的大事,是不是需要朝会上商议?」姚弈赶忙道。

李瑁挑了挑眉:「朕也不是说给你听的。」

姚弈汕汕一笑,低垂下头。

裴耀卿听到这里,嘴角上扬道:

「取仕之道,为国本,陛下大开此路,天下庶民必然为之振奋,」

不错啊.....这老小子竟然没有反对,李瑁哈哈一笑:

「人亦一器也,莫不各有其量,如天地之量,圣贤帝王之效焉,山岳江海之量,公侯卿相之所则焉,朕就是要不拘一格用人才。」

裴耀卿肯定不反对啊,因为他清楚,一个政策,你能想到很容易,但怎麽去执行,是超级困难的,不是我想干什麽就能干成什麽,也不是朝廷想怎麽样,下面就会照做。

都是需要妥协的,大家互相妥协,事情才能办成。

堂内众人互相对视,只觉这位新皇帝继位之后精力旺盛,有数不完的新点子,也太过于励精图治了。

摊上一个勤劳的皇帝,不是臣子们的福气,因为他们也会跟着受累。

所以很多大臣心里边,也都希望李瑁能消停会,您歇会,我们也能跟着缓口气啊,总是这麽下去,我们也扛不住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