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80章 一个人的奇迹(2 / 2)

加入书签

就像马诺里回答为什麽要登山,因为山就在那里。

同样的,为什麽要登月,因为月球就在那里。」

林燃脸上写满了感慨。

在座观众们也能感受到林燃话语中所饱含的情绪,大家都自发鼓起掌来。

其实本来是有为什麽会成为太空人,以及围绕太空人的一些话题展开。

但介于林燃之前说的话有点犯忌讳,所以这部分直接全盘删掉了。

小撒接着问道:「教授,在这次成功登月之后,我相信我们常态化往返月球和地球应该不是问题。

12亿rmb去一次月球,包括后续还能把这个成本给进一步压低,我相信去月球本身不成问题的话,那把月球打造成前哨站,也就是说像您在采访中所提到的那样,在月球上建电磁发射塔丶建光伏发电站丶月球基地等,您觉得这些实现要多久,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以及这能给我们普通人带来什麽好处?」

林燃说:「这个话题太大了。

从技术的角度我们需要克服月球的温差,需要让月球上发射的太空飞行器能够承受高加速度和热负荷。

最⊥新⊥小⊥说⊥在⊥⊥⊥首⊥发!

部署月球发射塔,现有技术下,我们可能需要一个高达1600米左右的发射塔,然后运到月球上的重量超过了400吨。

400吨才能建一个发射塔,这个成本有点太高了。

而这麽大的发射塔,需要多少人才能完成组装?我们能不能同时把这麽多人送上月球?他们在月球上的生存要如何保证?

这些都是问题。

包括能源供应和储能模块,对月球尘埃的适应等等,有无数的问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的克服。

这是比登月工程复杂一万倍的大型工程,不仅仅是因为我们能有阿波罗登月作为参照物,而在月球上建发射塔,没有人能够给我们启示,我们需要一个一个的坑自己去踩。

我把它统称为月球改造工程,这一工程本身,难度也要比阿波罗登月高太多太多。

然后实现的话,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很难有明确的结束节点。

它会一直推进,我预计五到十年能够建好第一个月球发射塔,然后后续会不断建设丶优化。

这就像是建城市,它不是说建好了就结束了,而是一直动态进行的。

至于对普通人的好处,当然有。

撒老师,你知道吗?其实历史上阿美利肯民众并不支持NASA的阿波罗计划,他们觉得在登月这件事上浪费太多钱了。

就算真的能上月球,又和我们有什麽关系?

我们在乎的是医疗丶教育丶住房等等各项福利。

甚至哪怕在那个年代的华盛顿地区,这是整个阿美利肯平均学历最高的地方,关于政府斥巨资登月的民调支持率也没有超过反对率。」

林燃娓娓道来:「然后NASA做了大量工作,包括在民间做宣传,在学校开航天讲座,建博物馆,把NASA商标开放,所有企业只要申请就能用等等。」

在60时空,这些活动都要经过林燃的审批,经费才会拨下去。

他说起来很有感触。

「而大量航天发展的衍生应用在大众群体里普及开来。

像卫星技术深刻影响了现在的天气预报丶导航和通信技术,GPS和北斗卫星在现代社会更是不可或缺。

现在大家平时经常睡的记忆海绵,也是NASA的Ames研究中心开发的,用于改善太空舱的缓冲和安全性,增强太空人在发射和着陆时的保护。

例子有很多,包括我们如果真的能建成月球发射塔的话,那麽光是这套热管理系统,给国内新能源车用,就能从根本上解决,新能源车无论温度过高还是温度过低,续航都会打折的问题。

你看,光是这套技术,对整个新能源车产业,都能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

这只是技术的影响,除了技术外,我们会带动就业,带动一整个产业的发展,最少能直接丶间接提供数十万个还算不错的岗位。

它绝不是和普通人无关,恰恰相反,如果商业航天有所发展,和我们每个人都会息息相关。」

林燃的央视采访播出后,引起了网友的热议。

「我就说秦始皇打钱的骗局有人信,一封信就能拉来三千万,难怪那麽多印度佬的电话专门往阿美利肯打,阿美利肯果然人傻钱多速来。」

「燃神不仅仅是学神,这妥妥魅魔体质,太能忽悠了。」

「本来就是,据说大学时候燃神垄断了整个申海交大的留学谘询生意,甚至把旁边做这一行的新东方都赶跑了。」

林燃做留学谘询这件事,因为在各大社交媒体上很多交大学生都发贴证明了有这件事,然后网友就把它和那几年新东方交大校区关闭联系在一起,说是林燃把新东方给乾的没生意。

实际上是,新东方搬家而已,压根就和林燃无关。

这也属于是林燃崛起后的交大传说了,林燃把新东方赶跑。

「要是我们老板有这拉投资能力,我们也不至于天天上班提心吊胆的了。」

大家讨论的焦点不是林燃关于航天意义的阐述,而是关于怎麽样一封信一个电话就拉来了3000万美元的投资。

这三千万甚至还是奥尔德林倾家荡产的全部身家。

时间进入到2月中旬之后,华国航天的火箭测试中心,阿波罗科技要进行首次燃烧一号改的静态点火测试。

目的是验证发动机性能丶结构完整性和新增可回收系统的功能。

在测试中心的控制室里,灯光明亮,屏幕上显示实时数据流。

林燃坐在最前方:「各组报告状态。」

推进组:「发动机系统正常。」

燃料组:「加油完成,燃料舱100%满。」

结构组:「着陆腿和格栅鳍已准备好部署测试。」

林燃吩咐道:「好,我们进行静态点火测试。

这是我们第一次测试可回收系统,一切都要万无一失。」

播报员:「T减10,9,8」

在T零时,7台YF-102发动机点火,火焰喷射,震耳欲聋。

林燃紧盯屏幕:「发动机压力正常,推力水平在预期范围内。」

警报声突然响起。

技术员紧张道:「教授,4号发动机有波动。」

林燃皱眉,保持冷静:「密切监控。如果超出限值,我们可能需要中止。」

波动稳定。

技术员松了口气:「恢复正常。」

林燃:「继续,启动着陆腿部署序列。」

屏幕显示着陆腿缓缓伸出并锁定。

林燃:「着陆腿部署成功。现在测试格栅鳍。」

格栅鳍调整角度,模拟下降控制。

林燃:「格栅鳍响应良好,结束测试,关闭发动机。」

发动机关闭,会议室响起掌声。

林燃:「干得好,这次静态点火测试很成功,现在分析数据,确保没有意外。」

整个点火测试过程,测试参数7台YF-102发动机全功率点火,持续130秒,验证推力稳定性和着陆腿/格栅鳍部署。

数据收集包括了发动机压力丶温度丶振动数据,着陆腿锁定力以及格栅鳍响应时间。

格栅鳍是一种特殊的空气动力学控制器件,用于在火箭返回大气层时提供方向控制和稳定性,最早出现在苏俄50年代研发的弹道飞弹上,后来被SpaceX用于可回收火箭。

它们在高速降落过程中帮助火箭调整轨迹和姿态,确保精确着陆。

格栅鳍由一系列交叉的网格状结构组成,当空气流经这些网格时,会产生侧向力,帮助火箭调整方向。

格栅鳍在超音速和亚音速阶段特别有效。

在火箭倒飞降落时,也就是以发动机朝上的姿态时,格栅鳍可以像小翅膀一样工作,提供稳定性和控制力。

格栅鳍在折迭状态时减少空气阻力,适合发射阶段,展开后则提供精确的轨迹调整。

同时与传统的平面鳍相比,格栅鳍更轻便且更耐热,适合高速返回的环境。

(格栅鳍特写)

包括华国企业星际荣耀2019年研发的双曲线1-号火箭,第一级也包括了四个格栅鳍。

着陆腿主要就是支持火箭在着陆的时候保持一个姿态稳定。

整个团队显得波澜不惊,放在其他团队,要是静态点火测试成功,肯定得互相拥抱一下。

阿波罗科技的团队成员们鼓掌都只是礼貌性鼓掌。

这就是登月给整个团队带来的自信。

数据收集完毕后,在着手准备燃烧一号改正式发射测试的林燃,怎麽也想不到这款火箭,不需要多久,就能在东欧的绞肉场中发挥巨大作用。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