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朝局失控,李二的第一次挫败!(1 / 2)
第127章 朝局失控,李二的第一次挫败!
贞观十六年四月,望日朝会上。
阔别朝堂多日的卢国公程知节上奏请辞,引得众臣无不哗然。
毕竟,前几日,中书省才接到右屯卫将军丶交州都督丶谯国公柴哲威和鄜丶夏二州都督丶鄂国公尉迟恭的辞呈,陛下不单单批覆了,甚至还取缔了三州都督之职,柴哲威调任左千牛大将军。
现在又是一个国公,还是左武卫大将军的程知节撂挑子,一连三个国公不免让人心中狐疑。
「义贞。」
身着赭黄色圆领袍衫的李世民目光深邃,神态庄重,端坐在殿中上首,不怒自威道:「你才多大岁数,现在就要颐养天年了?」
「陛下。」
程知节长着锛儿头,大颧骨,靛脸朱眉,满脸络腮胡子,着一身紫袍官服,垂头叹气的回道:「臣生于前隋开皇九年,今年50有3了,多年厮杀,暗伤不断,比不得陛下健壮。」
「半生沙场,如今也该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了,还望陛下允准。」
「朝堂之中,后起之秀比比皆是,臣这把老骨头就不占着茅坑不拉屎了。」
「嗯。」
锐利的目光从程知节身上掠过,李世民沉思了一会儿,拂了拂袖,示意道:「也罢。」
「朕今日准了你的奏摺,许你回家修养身体。」
「来人,拟诏。」
「是。」
黄门侍郎刘泊随之出身,准备记下诏令内容。
「卢国公志怀锐颖,气干强果,业预艰难,效宣行阵。入司禁卫,勤诚着于轩陛;出镇方隅,惠化洽于黎俗。畴庸有典,式隆宠命。」
「封开府仪同三司,明威将军程处默调任左金吾将军。」
『咯噔!』
一众朝臣无不面露异色。
开府仪同三司是从一品的文散官,仅次于正一品的三公三师(太师丶太傅丶太保丶太尉丶司徒丶司空)之下,先前李世民封赏尉迟恭同样是开府仪同三司。
就连因病在家的李靖都不曾有这样的殊荣,只是卫国公丶上柱国,可见陛下对二人的信任。
至于程知节嫡长子程处默从从四品上的明威将军调任为正三品的左金吾将军,这不过是一种施恩。
「臣叩谢陛下隆恩!」
此时,程知节做出一副感激涕零的模样,双膝跪地叩首,行了一个大礼,而后起身,缓缓朝着殿外走去,金色阳光照耀在他的身上,于两仪殿折射出了一个长长的影子。
目送着他离去的身影,李世民内心不由得有些颤动,又一个老夥计走了,朝堂之上,生面孔多过旧面孔,那些曾经跟随他打天下的功臣们如今还有几人在?
「众卿,有本启奏,无事退朝!」
或许是程知节的离开让李世民兴致斐然,连朝会都不太想开了。
「启奏陛下。」
宗正卿丶江夏王李道宗手持朝笏,面容严肃的站了出来。
「宗正卿有何要务?」
看了一眼李道宗,李世民问道。
「河间郡王逝去两年,其嫡长子李崇义是否袭爵,还请陛下明示?」
李道宗大大方方的说出了这桩事。
河间郡王李孝恭是大唐宗室之中的名将,就连李道宗都不得不称一声兄长。
尽管朝廷制定了降等袭爵的规制,但毕竟袭不袭爵还得皇帝说了算,就像是胡国公秦琼死后,按理说,其嫡长子秦怀玉降等袭爵应授开国郡公,却直到今年立下战功才被允许承袭。
大唐在爵位的授予上远比任何一个朝代更加严谨,就连宗室内部一样苛刻,现存的亲王都是高祖太武皇帝李渊之子,只有17人,郡王更是只有襄邑郡王李神符丶江夏郡王李道宗。
除此之外,还有皇帝李世民的亲子,吴王李恪丶魏王李泰丶齐王李佑丶蜀王李愔丶蒋王李恽丶越王李贞丶晋王李治丶纪王李慎,还有并未封王的皇十三子李福,皇十四子李明。
李唐王爷仅仅27人,这在历朝历代都是非常少的数量,根源来自于降等袭爵制。
「河间郡王吗?」
这个熟悉的名字再度引起了李世民的回忆,一双龙目中浮现往昔种种,最后都化作了冷漠,沉声道:「朝有法制,需得遵循,河间郡王长子李崇义袭爵开国公,赐号:谯,授从四品上宗正少卿。」
「陛下。」
「左千牛大将军已是谯国公。」
就在这时,李道宗忍不住打断道。
李孝恭于大唐而言,立下汗马功劳,死了才2年不到,皇帝竟然连一个恩典都没有给予其子嗣,仅仅是降等承袭一个开国公爵位,甚至连封号都是随口一说,这让人如何能不心凉?
「哦?」
眼睑微动,李世民注意到了李道宗的目光,眉头皱了皱,继续道:「那便赐号:安。」
「朕记得河间王兄还有两个儿子。」
「是。」
李道宗补充道:「次子李崇晦丶三子李崇真。」
「传诏,李崇晦赐开国县男,李崇真授上骑都尉。」
挥了挥手,李世民就这样定下了对河间郡王李孝恭身后事的安排。
「是。」
深深地看了一眼皇帝,李道宗脚步阑珊的站回到了自己位置上。
一个开国公,一个开国县男,一个视同正五品的六转勋官,这便是李孝恭为大唐浴血厮杀所换来的荣光!
不只是他,在场的许多官员同样有些心寒,再怎样,对李孝恭这样的宗王也应该多几分恩泽吧。
「臣有奏!」
正当所有人沉默之际,一道洪亮的声音打破了两仪殿的气氛。
太子右庶子李百药站了出来,高声道:「贞观十三年,陛下废除世袭制诏,诸藩王都督衔留存情况和出藩情况待考,迄今为止已满三年,臣斗胆请奏,重定大唐治下各都督府。」
轰!!!
一石激起千重浪。
所有的官员不约而同的瞩目李百药。
「继续。」
不知何时,李世民已经坐起了身子,给人一种难以言语的压抑。
「武德七年,高祖太武皇帝复以总管府为都督府,大总管府为大都督府,大都督常以宗王遥领而以长史代理其职,其馀都督则分为上丶中丶下三等。」
「地方本有刺史掌清肃邦畿,考核官吏,宣布德化,抚和齐人,劝课农桑,敦敷五教,每岁一巡属县,观风俗,问百年,录囚徒,恤鳏寡,阅丁口,务知百姓之疾苦。」
「何以都督掌督诸州兵马丶甲械丶城隍丶镇戍丶粮禀,总判府事。」
「臣以为除边疆之外,无需设立都督府,且边疆都督府取缔上丶中丶下三等,律置正三品。」
「一应外派宗室藩王召回长安,另行安排。」
「臣附议!」
太子詹事岑文本丶少詹事张玄素丶太子左庶子马周丶太子家令赵弘智丶太子更令杜正伦丶太子仆令来济等东宫属官没等朝臣们反应过来,全都站出身附和。
「臣附议!」
尚书右仆射高士廉丶侍中魏徵丶吏部尚书杨师道丶礼部尚书豆卢宽丶工部侍郎虞昶齐齐出身。
「臣等附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