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赵老师又发钱了(月票加更五)(1 / 2)
第175章 赵老师又发钱了(月票加更五)
用差不多价值四千万钞票的八万两银票换回帝国副相一句「不错,懂规矩,会做事」的八字评价,赵安认为值了。
何况人和中堂还让下面多照应他些。
光这个「照应」二字,起码就值回八万两本钱。
要知道和中堂的家产可是相当于清廷十年收入的,至少八亿两起步。
也有说价值十二亿两的,各种说法都有,综合下来不会少于七亿两。
实实在在有史以来古今中外第一富豪,后世大美利坚一字并肩王那位在和中堂面前都不够瞧。
清廷能同白莲教打上八年财政没破产,估计后面几年军费就源于和中堂的留下的「遗产」。
当真是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所以,八万两在别的官员眼里是一笔能让他心为之狂跳的巨款,在人和中堂眼里也就勉强抬下眼皮。
但人和中堂却为了这笔小钱特意让人捎话给赵安,这表明什麽?
表明中堂大人是很看重你赵有禄的!
石掌柜表达的意思差不多,认为赵大人在和中堂那里已经属于能站在门外等候召见的存在。
四品以上才有的待遇。
「有中堂大人这句话,今后赵大人在官场上必然无人敢得罪,顺风顺水,前途无量啊,说不得过上三五年,赵大人或许就能成为我大清最年轻的知府老爷。」
石掌柜是真心替赵校长开心,赵校长爬的越高,他这边的业务就越安全嘛。
没说赵校长会成为最年轻的知县,是因为最年轻的知县已经有了,康熙五十六年的陈留武。
这人当知县时正好20岁。
比赵校长还小点,何况赵校长刚被朝廷委任为督学委员,按规矩任满肯定要高升,说人家能当最年轻的知县那就不是什麽好话了。
好话,赵安爱听,只是觉得石掌柜还是有点看不起他,凭啥是最年轻的知府而不是最年轻的巡抚呢?
老太爷可是最喜欢用年轻人的,二十岁左右的一二品大员多的是。
转念一想,知道石掌柜为啥这麽说了,还不是因为他不是国人(满洲)麽。
一个汉官二十来岁能当上主政一方的知府,哪怕是在老糊涂的乾隆晚期也属于奇迹。
「本官有前途,掌柜的也有钱途嘛。」
笑着请石掌柜落座后,赵安忽的问了一句,「既然中堂大人让下面照应我一些,那是不是说我以后可以跟贵庄借更多钱?」
如果额度真的涨了且不须总行批的话,赵安现在就去全借出来。
不借白不借。
反正老太爷过完年还能活八年,只还八年利息对赵安来说问题不大。
呃?
这一点石掌柜还真没想到,出于朋友好意提醒赵校长别想太美。
中堂大人看重你是希望你把借读这件事在江苏推广,从而为下一步的全国推广提供成熟的模版和经验,而不是让你无休止从内务府往外掏银子的。
另一层含义是别以为中堂大人不知道你是借花献佛,之所以没说什麽,还不是因为借读这事搞好了,你赵委员也能从中得些好处把欠皇上的帐还了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