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毒计焉出?(2 / 2)
陈叙写:「今宜明典刑:凡杀人越货者,虽耄耋必戮。」
……
文章写到此处,虽然引经据典,言辞达意,文采精华。
但也不过是将题目展开论述,却始终未曾写到解决问题的根本。
当然,普通学子写到这等程度,通常也能得到一个不错的评分了。
再写下去,那也不过就是「剿抚相合」而已。
或许各有侧重,却难出新意。
陈叙又写:「若长治久安,必以利导。」
而后点题开篇,说明应当如何解决「贫困饥寒丶生存之大欲」这个根本问题。
《管子》云:「民利之则来,害之则去。」
要想让桀骜不驯的山民听话,变作顺民,还能有什麽办法?
那当然是让他们吃饱穿暖,给予利益啊。
陈叙又写:「然利不可轻授!」
随随便便,直接奉送,那肯定是不可以的。
于是便要利用山林的特性,在山下要道开辟榷场,召集商贾,形成互市。
使商贾以盐茶布匹丶粮食等物,与山民交换各类山货。
陈叙又提到,设立市场只是一个开始。
有市场以后更要管控物价,立「平准之法」,使山珍发挥出山珍应有的价值,使商贾不至于因利而乱价。
此后,「长治久安」的又一个关键点来了。
陈叙写:「宜令首批得利之民,举发同寨悍匪,能擒贼酋者,赐田免赋;隐匿不报者,连坐封山……」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先以利导,再以利分。
如此,则「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笔墨落定,陈叙心潮微微起伏。
这一篇策论,可以称「善」,也可以称「毒」,既为善策,又为毒计。
若当真以此策去平一地山民,怕是不知道要掀起多少血雨腥风,引来多少亲朋反目。
然而「慈不掌兵」,倘若当真处在那样一个情境下,不如此,又当如何?
若是一味宽纵,那倒是对得起山中悍匪了。
可又如何对得起山下被无辜劫掠的其他百姓?
这个世上,任何一种和平到来都往往要经过残酷厮杀。
其中或许有「杀人者人恒杀之」,但必定也难免有无辜之人遭劫。
但有些事情,总归是要做的。
我非善者,不过是俯仰无愧己心而已。
陈叙放下手中的笔,心头微微震颤间,忽觉丹田中先天一炁流转速度隐隐加快。
然而在钧天钟的总体压制下,这一时的快速却又是隐忍的丶内敛的丶压抑的……
继而,又似是有什麽奇异之物要这种隐忍中,生长丶跳跃丶发芽。
陈叙微阖双目,等待试卷上墨迹晾乾。
他在此时,仿佛拥有了此生最大的耐性。
恰逢烈阳行空,炽热的阳光不知何时从中天洒落,挥舞片片光斑。
有些落在陈叙脸上,有些落在他面前字墨流利的试卷之上,竟将整个卷子都映照得仿佛是有薄烟生起。
考场前方,端坐主位的学政苏泉忽然便心头一跳,睁开了双眼。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