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漕运(1 / 2)
第292章 漕运
乾符三年,五月初一,东都洛阳,洛口。
当赵怀安一行人随着杨复光的供奉船抵达这里时,发现这里并没有预想中的那样繁华,反倒是那边堆积了无数棚屋,臭气薰天。
他们从汴水一路向西进入黄河,然后在纤夫的牵引下抵达这里,之后他们就要从这里进入黄河的巩义到灵宝段。
那里也是整条水路最难行的一段,三门峡的天柱激流能让任何老练的水手都黯然失色。
赵怀安看到一群群赤脚鳞汉子正不断将一些港口上的货物搬下,疑惑问张龟年:
「老张,这不有水路吗?怎麽就直接卸货了?」
张龟年解释道:
「使君,咱们这里实际上已经是漕运中段的终点了,当年划分漕运,为保障漕粮能尽快运输到京,便将漕运水分成了五段。」
「其中江南段就是江南各州到扬州的一段。起点是江南东丶西两道的产粮州通过江南运河丶长江干流,将江南稻米运输到扬州的扬子院集中清点,然后再发往下一段。」
「而下一段是扬州到汴州的一段,江南稻米以及扬州本地责物就从这里经过邢沟至楚州,然后转入通济渠,最后向西南抵达汴州。这一段也就是咱们以前在汴州常见到的那些漕船。」
这一段漕运有个特点,那就是去通济渠河面宽阔,足以通行千石以上的大船,所以这一段的运载量也最大。从江南那边抵达扬州的民间小船就是在那里换成大船,从这段开始,漕运也开始由实力更强的船队承运。」
「不过通济渠也有两个问题,它冬天多数情况都会结冰,而夏季又容易暴雨泛滥,所以需要提前规划转输时间。」
「使君,咱们这一路遇到的那些漕船,那西门思恭整天在汴州忙的事情,都是因为此,虽然夏秋两税的时间还没到,但还是要在春季水量充沛时将去年滞留在汴州的秋粮送往长安,而这一段的终究就是咱们眼前的洛口。」
「从汴州到洛口这边,咱们这几日也走过了,逆水行舟,需要纤夫拉纤,很是不便。所以朝廷又在这里设置了河阴仓,再将粮食分批运往洛阳的含嘉仓和洛口仓。然后再继续储存,分抹送往长安。」
说着,张龟年为赵怀安摇指前方那连忙的仓库,感叹道:
「使君,这就是天下最大的粮仓,洛口仓。这里常年积蓄仓储百万石。得此,足以养兵百万,
雄踞东方。」
船上都是赵怀安的人,所以张龟年说的也就更加直接露骨了一点。
赵怀安看着那几乎与远处北部山交相呼应的连绵粮仓,摇了摇头,问道:
这里的粮食是来自于洛阳吗?
张龟年愣了一下,摇头道:
「一半来自江南稻米,剩下的中原丶青兖都有。」
所以赵怀安反问了:
「既然这里的粮食都是来自于他出,这里如何能养百万兵?如何雄踞东方?不还是镜花水月吗?」
「真正能养我百万兵,能让我们雄于天下的,从来不是这些仓库。毕竟,仓库里从来长不出粮食来的!」
张龟年足足想了好一会,悚然,随后向赵怀安行礼,忙道:
「使君一语惊醒梦中人!学生明白了。」
赵怀安笑了笑:
「真明白了?」
张龟年郑重点头。
赵怀安哈哈一笑,随后看向那些驮运粮食和各种物资的力夫,感叹道:
「咱们是得明白这些,有时候啊,这最厉害的武器就是藏在于最朴素的话里,这得民心者得天下,一句话就道破了关键。」
张龟年带着一众幕僚齐齐点头。
不得不说,保义军的这些幕僚丶佐吏,在实务上的确不错,但和朝廷那边的老吏实际上还是很有差距的。
但这些人和中央文僚的最大不同,就是他们跟在了赵怀安这样的人身边,他们在影响赵怀安的同时,也被赵怀安深刻给影响着。
看到赵怀安还有探究的眼神,张龟年连忙将剩下的漕运段解释了下:
「咱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汴州粮料船到了洛口后的转运,这些粮食有部分会入库作为常平仓,剩下的将会沿着黄河向西运到陕州,这段路是最危险的,山门峡一带水流湍急,暗礁密布,每次都有一半的船只折损在这里。」
「所以朝廷就在那边设立了三门仓丶集津仓两座,就是先卸船入仓,再由陆运绕过三门峡险段,陆行十八里,绕过此段后再重新换小船进入关中。」
这倒是够折腾的,赵怀安想了一下问道:
「这般折腾,没想过把那些礁石给凿开吗?当年在西川的时候,不是听老高在安南就凿了一段运河嘛!他能搞,朝廷搞不了嘛?」
张龟年晓得赵怀安从来没来过长安,也没见过那中流砥柱,所以才会有此一问,便解释道:
「使君,朝廷不是没搞过,咱们大唐最鼎盛的时候,玄宗皇帝就曾令人开凿新的运河,试图绕过砥柱,但最后工程实在浩大。朝廷顶不住了,所以就放弃了。」
而艰难以后,朝廷再不复从前,又如何能掏出这麽多的钱粮再兴这样的工程?而且我朝鉴于前代教训,对于这种超大型的运河工程是比较有顾虑的,所以后来就一直没有再启动。」
赵怀安耸耸肩,感叹了句:
「所以你看啊,为了将南方的粮食运到长安,这中间有多少粮食浪费,多少人力被徵发?」
说着赵怀安指着那些腰都弯得和地面平行的驮夫,说道:
「这些人肯定是被征来的,对吧!这朝廷的税啊,从来没少过,只会换种形式压在他们的腰背上。」
张龟年点头,说道:
「使君,你应该也发现了,那就是这里号为东都,但却看着衰败得很,完全没有天下别都的气势,远不如汴州。」
赵怀安感叹:
「是啊,这地方看着也就和一个大号的窝棚一样,委实没甚生机。我虽然也看不惯汴州的虚华的样子,但不得不说,汴州人的精气神的确比东都强出不少。」
张龟年给赵怀安解释了一下:
「使君,以前东都可不是这样。艰难以前,无论是则天皇帝定都于此,还是几代先帝驻踏,这东都都是天下第一等繁华,可后来安史之乱这里成了朝廷和叛军反覆争夺的地区,洛阳一片全都成了焦土。」
「而艰难以后,朝廷更是无力收复河朔,而东都几乎濒河而面叛军,大量户口都逃亡南面的汴州。」
「当然,更重要的一点还是汴州这个地方处在当时淮西丶河朔丶淄青的正中间,是钳制这三股叛军最重要的基地,所以朝廷也大力发展这里,在这里常驻十万宣武军。而东都就此沦为了象徵性的,几乎就是一个漕运段上的转运地,如此自然就比汴州差上许多了。」
赵怀安对洛阳的命运不命运的,倒是不怎麽感兴趣,他倒是主动问起了洛阳到长安的一段漕路,这段也是他们后面要走的。
就听张龟年继续介绍道:
「漕运最后一段就是关中段,就是从陕州沿着渭水向东,一直到长安城东的广运津,最后运进太仓。」
「这段路长倒是不长,但是渭水河道曲折,泥沙淤积,水流平缓,加上这段路又是逆水而上,
所以还是需要大量的纤夫来牵引。实际上从咱们这边的洛口到长安的这一大段,两岸全是这样的棚区,都是纤夫。」
「另外,渭水这条水路实际上并不太适合航行,因为泥沙淤积太严重了,需要定期疏浚,每一次都是巨大的耗费。」
「可就是这麽水文情况不甚好的渭水,一年也要转运三四百万石漕粮。」
这算是赵怀安第一次系统了解到大唐的漕运,听张龟年的此番解释,他有了一种明悟:
「所以这一河之兴废就决定了朝廷的兴衰啊!
张龟年非常认同,他以前在长安研究这些的时候,也看出了这一点,所以才开始系统了解漕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