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一河之隔,别样天地(1 / 2)
第255章 一河之隔,别样天地
开元十四年秋天降暴雨,以致河水暴涨,最终黄河在魏州境内决堤,一时间大河南北尽成泽国。
魏州地处黄河的北岸,大运河之永济渠自其境中流过,兼且地处河北平原沃野,使得魏州也成为河北的丰饶大邑,虽然距离河洛地区较远,但仍得以名列六雄州之内,足见朝廷对其地之重视。
张岱一行自曹州沿汴渠入河,并且自黎阳转入永济渠中,数日后便抵达魏州境内。
在河南行走一圈后,原本张岱以为黄河决堤的魏州想必灾情更加严重,民生也必然更加的萧条,可当他们入境之后才发现魏州这里车船相望于途,官道与运渠中队伍往来不断。其境乡野间也随处可见成群结队丶营造做工的民众。
「尔等舟船不要挤占航道,若需过堰速速递呈过所,入泊之后再计埭程!」
待到抵达魏州州治附近时,场面更是热闹非凡,州卒们手摇旗幡大声喊话道,同时还有热情提醒:「而今官府邸舍店肆俱大开接纳四方商客,无论水陆至此丶携货千斤便免食宿之资,货分斛斗丶羊马丶什器等诸类,入市行销,可给复所征!」
魏州在河北的地位,大抵类似于汴州之在河南,都是物货汇聚转输的枢纽所在。
河北许多自然形成的河渠与人工形成的航道有许多都在魏州流经交汇,无论地理位置还是自然禀赋都十分优越。
由于大运河的贯通,魏州不只是河北物华的汇聚中心,也是南北交流的一大枢纽。永济渠于此分西渠以通州府,两岸店肆林立,盛列江淮时货,粳稻柑橘丶犀角玳瑁亦不绝于市。
当然这是在正常的年景,遭遇黄河决堤的大灾之后,如今魏州沿渠行市倒不再像往昔那样品类丰富丶无所不有,所展列销售的也多是河北当地时货。种类虽然少了,但数量却多了数倍。
张岱一行船只过堰之后便有州吏入前问话所携何物,然后直接将他们船只导引到沿渠建造的仓邸附近,他们可以选择将货品直接卖于官府,同时也能选择自己入市售卖。
官买的价格要低一些,市卖的话不只时价更高,还能获得一定的市税减免。无论他们选择哪种交易方式,只要货品的种类和数量达到一定的标准,都可在规定时间内免费使用官府的仓邸存放物货。
听完州吏们的介绍之后,张岱才明白刚刚经历天灾的魏州何以还如此繁荣热闹,除了本身地理位置优越丶交通便利之外,也在于这一系列惠商政策的施行啊!
与黄河南岸定位类似的汴州相比,魏州这里所执行的策略简直就是完全相反的方案,而两地也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景象。一者则是市井萧条丶物资匮乏,一者则是商市鼎盛丶商品丰富。
趁着船只入泊卸货之际,张岱又向州吏问起相关的政令,得知这一系列的惠商政策正是宇文融入境之后所颁行的。
了解到这一点之后,张岱也不由得感叹屁股决定脑袋,人所处的位置不同,做事的方法也不同啊。
他记得之前在洛阳的时候,宇文融的下属丶还有张岱引荐的徐申都提出过类似的思路,希望通过减免关市之徵等惠商政策来活跃商业行为,吸引民间商贾主动将物货向灾区运输,从而解决灾区物资匮乏的情况。
不过这些提议在当时都被宇文融所否决,然而如今其人入州之后却将这惠商政策执行的更加丰富。
免费食宿丶提供仓邸丶减免税收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哪怕张岱此行不是为的经商谋利,都想运点东西入市销售一番。
之所以前后态度不同,自然是因为宇文融身份发生了变化。之前的他是户部侍郎丶御史中丞,并兼河南河北诸使职,是赈灾的总指挥,朝廷赈灾的政令和人力物资由其一力统之,考虑问题自然也要从大局出发。
可是现在的他各种朝职都遭夺,只担任魏州刺史一职,虽然还有使衔没有被撤除,但也不可能再像之前那样掌握那麽大的人事权力,所以便索性充分发挥魏州的地理优势,通过各种政令将各路行商都吸引到魏州来。
大唐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庞大帝国,而不是什麽领土狭小的割据政权,哪怕一地受害甚重,但也可以通过跨地域的资源调度来渡过难关。所以任何以区域性的视角来解读唐代各种问题的尝试,都注定不得要领丶偏颇狭隘。
当宇文融失去了统筹全局的权柄能力后,立刻便利用手中现有的职权来尽可能多的吸引人事资源向其靠拢。
其各种惠商政策看似放弃了数量不菲的关市之税,但所获得的却更多,各地商贾争相输货于此,使得遭灾后的魏州仍然物资充沛,物价也能保持平稳,维持了整体局面上的稳定,同时拥有了极大的潜力和运筹空间。
说句不好听的,两岸这些舟船店肆中的商货真的是那些商贾的吗?谁有权丶谁有枪,就是谁的!现在不抢你是因为不需要,局面真要到了那一步,事用谁教?
因为魏州境内商贾云集,张岱一行的到来也没有引起什麽轰动,魏州州府更加无有表示,只有他一个堂兄张峪带着几名家奴在这里迎接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