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20章 绝对不可能(1 / 2)

加入书签

其实,八年前的宗室北渡,大宋王朝危机显现开始,武官和文官的关系有一点点的缓和。

那时候,大家都担心的辽国南下,朝中文武都知道武备松弛,天下大变可能就在此时,所以,朝廷制作火/器、增加军需,推行得都很容易,群臣也没有意见。

不过,这种和谐时期维持到今年时,开始出现了一些变化。

简单说,就是在收回燕云、金国退兵之后,北方的危机大大减缓。

朝廷许多文臣觉得差不多了。虽然大金还在北方,但有了幽云天险,大宋不需要再如前朝那样在河北保持大量部队,于是,赵士程以河北路禁军大败不堪一战为由,裁撤了河北路禁军。

文臣觉得是皇帝准备卸磨杀驴,兔死狗烹了,于是纷纷支持。

河北路军中剩下还能有一战之力的部卒,让西北军、河朔军、燕京军挑选走了,剩下的军官,调入了西北军中。

这一次取消的禁军数量接近十七万,付出大量遣返费的同时,也重重地打击了武勋势力——对武勋世家来说,河北路钱多事少离家近,朝廷的武勋子弟荫官时基本都去的这里。

于是,文臣们觉得自己又一次在朝堂上掌握了大势,便有人提出,现在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如当年宋辽盟约一样,与大金和谈。

毕竟军战凶危,大宋好不容易在陛下您手上从三冗两积的危局中脱离出来,怎么还能再重蹈覆辙呢?

赵士程记住了提出这个意见的官员,他是左司郎黄潜善。

嗯,历史上很有名的奸臣,他回头找找他的错处,把他发配到燕云军中当个管马匹粮草的马监,让他知道知道金人的厉害。

另外,还有很多官吏,既然想与金人和谈,那先谈着也没关系,和平发展的时间对大宋积累工业生产是有很大好处的。这些爱和谈的,大可去关外金人处待上一年半载,了解下关外民情,回头过来,要是谁给金人说好话,那便发配去前线当个小卒。

在心里做好打算,赵士程便继续安排。

封建社会,当皇帝最大的好处,就是提拔什么官员或许有人反对,但如果是贬谪什么官员,那其它人大多是旁观少,少有会帮着说话的。

原因很简单,上面落下来一个位置,那些等着的候补官员们,才有上位的可能啊。

那些搞事情的,该去北边的去北边,该去编书的去编书。

他不会因言杀人,只是让他们知道知道潮起潮落自有时,人生不会一帆风顺而已。

-

天空暗沉,大片雪花飘落。

东京城的外城宏伟庄严,比宫城城墙还要高大许多,因为一条直街通向宫城正门,所以南薰门是东京城外城的正门,正门外数百米平时虽然有数不清的货物堆、小摊贩、被堵在城门等待检查的商队,但此刻,却是真正的空无一人,只有轻薄的雪花正在土地上堆积。

两条白线划出,做为士卒行军的路线,沿途都有士卒守卫,禁止跨越。

这白线绵延数里,两侧都充满了围观的行人。

按理来说,这样的天气检阅士卒,是不太方便的。

但皇帝愿意,便没有人能反对,高大的城墙上,皇帝金色的华盖十分显眼,伞下寥寥一人静立,却让周围所有臣子脸色极其难看。

因为皇帝居然没有坐下检阅!

底下都是什么人啊!什么人值得被官家站着等啊!

就算是东华门外唱名的状元,那也没有被官家在宫门口等着迎接的殊荣啊!

一些大臣已经悔的肠子都清了,知道官家喜欢打脸,但在这么多人面前打脸,是不是过分了些?

但赵士程显然还能更过分一些。

时间到了

,他微微抬头,他让人准备好大鼓,以战鼓指挥士卒前行。

于是阴沉天空之下,隆声鼓点之中,铁甲将士,喝气成霜,在大雪里挥以戈矛,如游龙一般,军容整肃,经过南薰门城楼之下。

没有表演,没有歌舞,巨炮轰鸣以为背景,朝廷百官做为陪衬。

燕京百姓们哪见过这样整肃的军威,一时间都被惊住,无人叫好。

赵士程高居城墙之上,甚是满意,他甚至有点想亲自去敲鼓为大军助威,但他忍住了。

如今他的操作已经是在文臣的底线上跳舞,提高军人地位的事情,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

再说,文臣虽然从立场上天然就会打压武将,但说他们全是坏心,也不尽然。

大宋的文武对立是从开国时就开始的,为了防止武人作乱而建立,在王权看来,文臣再贪,也不会造反。武臣若奸,那便会反,若是忠,那便会聚敛人心,就是他不想篡位,手下也会逼着他篡位,最好的例子就是大宋的开国□□。

也就是说,无论武将忠与不忠,都是有威胁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