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151 章 小皇子31(1 / 2)

加入书签

“父皇!儿臣来接小皇弟去上书房!”

太子见内室的门开着,在门外恭敬行礼,不过难掩语气中的期待和雀跃。

他没有看到几位母妃,心中便安定了些。母妃们都有自己的孩子,与小皇弟不熟,与其让她们送,不如交给他。毕竟长兄如父,除了父皇,只有他与小皇弟最亲了。

“进来。”司珩微微挑眉,看着太子那张神采飞扬的脸。近日,太子仿佛不像以往那样惧怕他了,表情也越来越丰富。

以往,太子总是恭敬而克制,眼中只有敬畏和恐惧,近来亲近了些。司珩并不觉得冒犯,反而觉得这样很好。

“父皇……”

“这是?”

太子并未见过落星,有些好奇。

落星被控制住之后,直接被送到了诏狱,因为招供态度极好,并没有受什么罪。他常年遮掩真容,那张脸久不见天光,有种病态的苍白。

这让太子瞬间想到了曾经见过的淑妃娘娘,相似的病容,连侧颜也有几分相似。

“这是若尘的舅舅。”司珩神色淡淡。

“林星阑参见太子殿下。”落星向太子行礼,姿态自然,如行云流水,虽目不能视,但风仪出众,哪怕在世家勋贵的年轻一代之中,也是佼佼者。

“林先生不必多礼。”太子连忙去扶,视线不由自主落在用来蒙眼的白绸上。小皇弟有眼疾,怎么林家舅舅眼睛也不好?

“今日你们一道去上书房。”司珩道。

“好。”太子很快接受了现实。

小皇弟的母家原本不剩什么人,虽然不知林家舅舅是从哪里来的,但父皇既然承认,林家舅舅就是小皇弟的亲人。

世上又多了一个人对小皇弟好,他应当为小皇弟感到高兴才是,心中又有些酸涩、失落的情绪。或许,他不是小皇弟最喜欢的皇兄了。

“让朕看看,你都准备了些什么。”

司珩见太子似有些失落,不由开口。

“父、父皇……”太子想到他让人做的猫咪包,万一父皇觉得不成体统呢?

不过,在司珩极具压迫感的注视下,太子还是把那个小猫双肩包呈给司珩看。

司珩:……

他看了看那对猫咪耳朵,还有猫尾巴,并未发表意见,只是检查了一下其中的物品。

原以为太子沉稳有度,没想到还有几分玩心。看在这个包有些巧思,不会累在小皇子的份上,就放太子一马。

“砚台在我这里。”太子说。

司珩略一颔首,将猫咪包重新还给太子。

太子因为太紧张,心里像揣了只兔子,怦怦乱跳,父皇并未斥责他,便是默许了?

父皇是不是也觉得小皇弟背这样的包很合适?只是摄于天子威严,不好表现出来?懂了!

“皇兄?”司若尘看着那个猫咪包,昨天太子画的时候,并不是这样的。

“像不像长生?”

太子示意小皇弟伸手,他给小皇弟把包背上。

“喵喵喵!”长生对这个猫咪包非常满意。

太子虽然总喜欢和主人贴贴,但这个包做得很好,颇合它的心意,让它看太子都顺眼了几分。

见长生如此高兴,司若尘摸了摸它的小耳朵,将包背好了,准备与太子一起去上书房。

“小皇弟,我牵你吧。”

太子看着背着猫咪包的小皇弟,很想捏捏他的脸,不过忍住了。

“好。”司若尘又看向落星,“我带舅舅走。”

“那舅舅就跟着你了。”落星看不见小皇子现在的模样,心中难免有些失落,不过正因为这样,小皇子才会牵着他,给他引路。

哪怕眼前一片漆黑,也不觉得前路迷茫。

司珩目送他们离开紫宸宫,小皇子一手牵着一个,随着走动,身后的猫咪尾巴一晃一晃的,格外可爱。

长生也跟着小皇子一道去了御书房,为了避免上书房的太傅不知如何处理,司珩便让人传话,小皇子的伴读有两位,一位是林家的林星阑,另一位就是这猫。

只要这两个有些特殊的伴读不影响其他人上课,太傅便不必管他们。平时也不必考教,让他们坐着听课便好。如果长生逃课,不必理会。

今日上课的太傅听完陛下口谕,一脸茫然。

小皇子今日开蒙是前些时候定下的事,那时朝臣们还在想,陛下何时为小皇子挑选伴读,自家有没有年纪合适的孩子。直到现在,连一点风声都没听见,没想到小皇子的两位伴读如此出人意料。

林家公子不必多说,哪怕多年来,一直流落在外,应该也继承了林家人在读书上的天分。但他双目已然失明,在上书房听课,真的合适吗?

至于那只猫……更让人满头雾水,虽然是陛下养的御猫,但这猫来上书房之后,真的不会捣乱吗?听说这位“长生大人”颇通人性,在陛下那里很是得宠,万一在上书房和其他学生起了冲突,又该如何是好?

太傅思考着这些棘手的问题,让人添了两张桌子,一张大的给林公子,一张小的给猫学生。

倘若陛下是个仁君,或许他还能推辞一二,但最近菜市口的血又积了厚厚一层,与周家勾连的好些官员都被抄家。陛下说杀就杀,眼都不眨,在这种细枝末节的小事上,太傅只好忍下。

“咦,又加了两张桌子?”

“今天是有二个学生要来吗?”

“又有谁要来上书房受难了?”

“应该是六皇子吧,最开始添的那张书案是他的座位,后面那两个应该是伴读?”

“什么伴读才用这样的桌子,一大一小……”

上书房大约有二十多个学生,见太傅没有来,好奇不已,议论纷纷。

四皇子有点没睡醒,平时这个时候都会打瞌睡,今天有新鲜事,便听了一耳朵。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