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6章 第 26 章(1 / 2)

加入书签

庭审结束, 人群散去,戚晓却依旧坐在观众席上,神色恍惚。

我下了审判家属席, 对着戚晓道:“戚晓!已经结束啦!走啦!”

戚晓依旧十分板正地坐在位置上,茫然道:“先前那个督察官, 如何能如此背信弃义...”

我不由得坐到她的身边,揶揄道:“这你就不明白了吧, 戚大小姐。”

戚晓:“我知道, 那名督察官是为了卫家而违逆我, 但即便是只讲利益,与戚家相比,那卫家何德何能...”

我:“我得纠正一点,那不叫违逆, 最多叫阴奉阳违。”

戚晓:“?”

我:“很明显,那名督察官既不愿意得罪卫家, 也不愿意得罪你。”

在审判途中, 我已大致想通了这件事之中的所有关节。

虽说戚晓身为戚家人,但年纪尚小。且虽说她明白各个流程的关节所在,但在往常,此类事务应当有专人替她料理, 对此类事务的实操自然不甚熟练。

而卫家虽说权势远不如戚家, 但在临安城之中扎根已久,与这名督察官交集甚密, 甚至还可能捏着他的把柄。

在如此的纠结下,一个“两全其美”的法子就诞生了。

首先是让后辈顶替自己当日的工作,如此一来,便可以将这口黑锅狠狠地甩到一无所知的后辈的手中。

而迫切地想要晋升的下属, 还会以为这口黑锅是一个香饽饽。

然后,在临走之前,这位刘大人对这名新上任的督察官说一些棱模两可的漂亮话,诸如“清正严明”,“秉公办案”,“不要被别的势力影响”。

刚刚得到难得的晋升机会,被喜悦冲昏头脑的后辈,当然不会去仔细思考这些话语背后的意思,只会认为是一些双方都心照不宣的场面话。

虽说卫家在整个修仙界之中不算什么大家族,但只要是在临安城之中呆过一段时间的督查者,都会明白卫家在这座城镇中的势力有多么庞大。

而如何与这股庞大的势力相处,先前的督察官,也就是这位刘大人,在之前的案件中的处理方式,就是最好的教材。

而在他看不见的地方,他的好前辈,刘大人,已经将这段对话记录到了留音石之中。

而在庭审期间,卫家人会竭尽所能地胡搅蛮缠,让静静动怒,最好是动手。

他们太清楚静静这样无权无势,只有修行天赋的少年人,在走投无路之后会依仗什么。

这是专门为静静设下的陷阱。只要她一动手,他们就能名正言顺地将她同卫朝一同押入监狱。

监狱之中没有丝毫灵力,时日一久,哪怕这对兄妹的天资惊艳绝伦,在如此时间的磋磨下,最终也会什么都不剩,即便是熬出狱,也无力动摇卫家半分。

到时候,卫朝如狱,静静被羁押,戚晓前去质问之时,他就能用这段录音将自己撇得一干二净,倒霉的就只有这名新上任的,替他审判卫朝的督察官。



而戚晓走后,刘大人就可以坐稳自己原来的位置,继续与卫家相亲相爱。

而至于如何破局,其实有两个关键点。

其一是稳住静静,并且替她说出明确的诉求。

而这个诉求就是利用回溯符。只要回溯符被使用在正确的地点,那就是有利于卫朝的,如山的铁证。

只要让督察官松口,不再推三阻四,令人去现场回溯,就已经完全足够。

所以,其二是让在审判席之上的督察官明白现在的局势,并且做出对我们有利的选择。

所以在我走上审判厅之前,让戚晓穿上了那件戚家制服。

这件戚家的制服,便足以让这名督察官心慌意乱,

更何况,戚晓在远远的审判席之上,精修法条的督察官应当看不清戚晓的脸,不会知道她年仅十五,便更不会像先前那名刘姓督察官那般,由于年龄对戚晓心生轻视。

我:“所以我猜,庭审结束之后,那位刘大人应当会给你发条消息。”

戚晓:“你说得对,他的确发了。”

戚晓将一段聊天记录转发到了我的观游之中。

在信息栏之中,庭审结束五分钟后,那名刘大人便给戚晓发来了一长段消息。

“实在抱歉,我突然被外派,与卫朝一案庭审时间冲突。我将此事委派给了一名非常值得信任的下属,并叮嘱他依法办案,相信他会给您一个满意的结果,还卫朝一个清白。”

“相信现在卫朝卫公子已被无罪释放,提前祝贺!”

我:“所以你回复了吗?”

戚晓:“还没有,因为方才的我不知道如何回复。”

戚晓:“但现在我知道了。”

我:“嗯嗯?”

不多时,戚晓又转发过来一条消息。

聊天框里,戚晓回复道:“感谢你的祝贺,卫朝的确被无罪释放。”

不等对面回复,戚晓又补了一句:“不过你就等着被纪检组带走吧,勾结宗族,扰乱判案,还想着推卸责任的督察官大人。”

我看乐了,心说这个世界居然还有纪检组,往下一划发现没了,不由得问道:“之后的聊天记录呢?”

戚晓:“没了,我把他拉黑了。”

我忍不住笑出了声。

戚晓想了想,回过头看向我:“不过楚楚,你是如何在如此短暂的时间之中想通这一切的?真的很厉害...”

我轻咳两声:“你知道的,我先前身处慕容家,此类事情见得不少。”

戚晓皱了皱眉:“所以此类事情,不单发生在临安城?”

我不可置否。

虽说我不大了解整个大陆的状况如何,但临安城的现状,便足以令人窥豹一斑。

保守估计,这样的审判,在这座城镇里,乃至无数座城镇里,进行了千百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