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100 章(2 / 2)

加入书签

即便他们这些人大多数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可村里却在慢慢接纳他们,甚至在一些些微轻省但需要用到文化知识的工作上,也会考虑他们这些知青。

他们这帮干不了农活的“废柴”,终于开始有了用武之地。

叶青本就对这位刘知青感到抱歉,现在见他带着人这么郑重地跑来道谢,叶青一时间真有些不自在。

当初刚下乡的时候,觉得跟这些知青们住一块儿有太多是非,害怕麻烦的叶青就想办法住进了邹阿婆家里。

但如今,随着她在靠山屯这边站稳脚跟后,知青院那边

也经过了几次风波。

在清理掉了简铭和刘梅这两颗老鼠屎后,如今知青院剩下的这些知青可就正常多了。

叶青这段时间也陆陆续续跟这帮老知青们打过几次交道,就发现这些人除了不太会干农活,有各自的一些小心思之外,其实没什么大毛病,至少绝大部分人都不会干出为了私利就耍阴招去害人这样的恶心事儿。

都是被时局政策所裹挟的普通人,所以叶青倒是不介意拉拔这些人一把。

毕竟同为知青,她眼下对这些知青给与善意,没准将来这些人离开靠山屯回城后,在外头广袤的天地就能有更好的发展后。

到那个时候,说不定她叶青也会有求到这些人面前的时候。

这么一想,叶青就在心里做了打算。

早前顾卫东拿出来那个类似红花油的膏药的时候,叶青就动了心思。

她觉得那个膏药的药用功效并不比红花油差,没道理十几二十年后红花油能在国内红遍大江南北卖到脱销,而靠山屯的这个药膏却无人问津根本卖不出去。

与其让一个国外货在国内风靡,还不如早做打算,趁着政策还没完全放开之前就提前铺路,让国货霸占市场,将这些舶来品直接阻拦在国门之外。

叶青对后世商业上的各种宣传手段不说信手捏来,起码也是经历过各种广告和宣传方式荼毒的,所以要怎么推广这个药膏,她随便细想一下,就能罗列出来七八种方案。

卖应该是不愁卖的,所以最关键的,还是这个药膏的生产。

但眼下这个局势,能不能在靠山屯合法合规地成立药厂,把这个药膏量产,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和重点。

如果药厂真的能成立,那么不止是知青院这些知青的就业问题有了着落,整个靠山屯三百多户村民,估计都能跟着一块儿受益。

若是药膏能卖到脱销,成为家喻户晓甚至家家必备的日常用品,那肯定就会扩大生产。

到那个时候,别说是靠山屯了,就是红旗公社、乃至整个青山镇,说不定都能靠着这个“网红药膏”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然,这事儿也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一蹴而就的,该怎么弄,叶青还需要再细细琢磨一番才行。

方案尚未成型,叶青也就暂时没跟任何人提,但回去后,她开始提笔给顾卫东写信,将她对那个膏药的想法都逐一写在了信里面。

一方面她是咨询顾卫东,关于他家的那个药膏方子能否拿出来量产的问题,毕竟归根结底,药方是顾家奶奶传下来的私产,这期中牵涉到的,是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的问题,必须要征得当事人的同意才行。

另一方面,顾卫东是九十年代重生回来的,应该更懂得市场经济开放后,国内各行各业百花齐放的场面,真要是运作得当,顾家光靠着这个药膏的秘方就能一飞冲天,往下数三代可能都再也不用为钱而发愁,到时候他家吃肉,与他们毗邻的周边这些村落,都能跟着一块儿喝汤,全乡镇一块儿受益,何乐而不为?

叶青把她的想法里里外外毫无保留地写在了心里面,但认不认同她的这个建议,得看顾卫东自己的选择,叶青没法强求。

不过叶青觉得顾卫东应该不会拒绝。

毕竟这家伙一门心思想在部队发光发热大展宏图,可他又想要对他曾经的那些退役后事业受挫生活困苦的战友们提供帮助,眼下叶青给他提供的这个思路,未尝不是一个解决他心中困扰多年的难题的好点子。!

饭在锅里向你推荐他的其他作品:

:,

:,

希望你也喜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