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63(2 / 2)

加入书签

李世民气哼哼地在空中挥了一拳。

按辈分,长平王李叔良是李世民的堂叔,武德四年为了抵御突厥入侵中箭而死。李世民与他不算很熟,但是对这个严肃的宗室叔叔印象还不错,怎么晚辈就成了奸佞呢?

“晚辈不肖其祖……”

【早年的李林甫就会四处钻营,常常借助宦官、宫妃的力量,李隆基想要听什么话他就说什么话,李隆基想要做什么事他就做什么事,而不以天下或者道德作为行事准则。

开元二十三年,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三人因为母亲失宠,颇有怨言,被人暗地里告知李隆基宠妃武惠妃,武惠妃向李隆基哭诉这件事。李隆基大怒,想要废黜这三个儿子。

当时的宰相是有名的贤相张九龄,他极力劝阻李隆基,据理力争,想要避免因为宠妃挑衅造成的父子相残。李林甫当着其他朝臣的面,一言不发,却在退朝后悄悄对宦官说:“这是天子的家事,何必与外人商议。”

两年后,在李林甫的进言下,李隆基将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同时废为庶人,又在不久后将这三个人赐死。

李林甫这样的举动反映出其本人宛转屈从的佞臣本色。

后来,他逐渐排除异己,任人唯亲。在太子李瑛被废、赐死后,李隆基立李亨为太子。但是,李林甫支持的却是寿王李瑁一脉。李林甫担心李亨作为太子会在未来对自己不利,所以屡次大兴冤案,诬陷太子,想要离间李隆基和太子李亨之间的关系。

“口有蜜,腹有剑”。对上,李林甫对着李隆基甜言蜜语,曲意顺从,把皇帝哄得高高兴兴;对下,李林甫平等地打压每一个有才之人,蔽塞言路,排除异己,迫害贤才。后人常常认为,他为了避免“文臣以边将入相”,动摇自己的权威,提出了“重用寒族蕃将”的政策,为后续安史之乱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重用蕃将的隐患?”

卫国公李靖一直没有说话,除了在光屏刚刚出现时挡在了李世民身前,在这次奇遇中仿佛隐身了一般。

但是提到军事,李靖也难以独善其身了。

他向上瞟了一眼,看到李世民暗沉的侧脸。

——这位曾亲征四方的李唐实际开国者面色沉凝。

在大唐,高祖武德初年就开始任用蕃将,蕃将参与了大唐的建立和统一。贞观年间,李世民继续了重用蕃将的政策,蕃将在政治上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贞观四年,平定东突厥后,李世民采取了温彦博的建议,将投降的突厥人迁移到河套以南的地方进行安置,同时“选其酋长,使入宿卫”,让那些突厥首领当大唐的官,进入大唐的朝廷,入住长安,以便于民族的融合。

也有一些蕃将是因为门荫或军功被授予将职,比如“孺褓授上柱国,封渔阳县公”的契苾明、“骁勇善射,意气感激”的李多祚等。

李世民所用蕃将皆是部落酋长,用于统帅他们血缘相系的部落;而按照光屏的说法,无论是害怕蕃将世家的形成还是为了避免其避免结党营私,李隆基所用的蕃将多为寒门胡人,那就是为了切断了蕃将与所率部落间的血缘联系。

想法是好的。

那之后为什么会造成不好的后果呢?

李靖想,可能是个人能力的问题吧。

自己这位帝王——李世民——半生戎马,是四境之民的“天可汗”,蕃将、草原部落对他敬仰万分,蕃将自然是不敢有反叛之心。

但是李隆基可能就已经不行了。

看看光屏中的未来!后期的李隆基妄自尊大、奢靡享受,草原上掳掠为生的群狼怎么会承认于这样的狼王?他们自然张开了獠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