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1章 夫驰道者,民之命也(2 / 2)
一年2100万杜卡特金币的收入,如果按金池总督府建立之前金银挂牌价去核算,费利佩手里一年有6100万两白银可以支配。
大明到现在一年也就四千五百万银岁收,这还是商税占据了大头。
「朕算是听出来了,你这是变着花样拍马屁,行了,把奏疏拿来吧。」朱翊钧起初还分析下冯保这番话的道理,但稍微一想,发现冯保在拍马屁,就终止了这个话题。
「是。」冯保无奈,他句句是实话,没有一句马屁,但陛下不喜欢过多的掌声和鲜花,毕竟陛下现在还年轻,没到耳顺的年纪。
针对申时行丶王家屏丶沈一贯丶王一鹗这一套班子的批评声,已经彻底停止,北衙发来的九本奏疏,是需要皇帝亲自处置。
倭寇的第一期战争赔款,在丰臣秀吉的主持下,艰难的凑了出来,赔付以一半白银,一半倭奴丶游女偿付,已经移交给了长崎总督府,大明军在各大矿山驻军,目前只驻军了银矿,没有驻军金矿丶铜矿。
让朱翊钧意外的是,高启愚,逼迫丰臣秀吉签订了一份《京都条约补》,这新一份的京都条约补,主要内容就三件事。
第一个是承认一切矿山归属权,将大明每年支付倭国通行宝钞购买矿料这件事,改为了倭国上贡之后,朝廷恩赐宝钞;
第二个是尾张国设县,这个新设的尾张县,为大明所属,之前尾张国仍然是织田家的封地,又因为织田信长的后人都在大明,所以大明朝廷代管,现在是正式确定割地。
第三个则是关于汉人犯案归大明审问,倭国方面不得抓捕任何大明人,否则视为叛逆,长崎总督府和大阪湾守备千户所,有权进行平叛。
「要不说这读书人的心眼子就是脏,看看这个高启愚吧,就是典型!之前局势尚不明朗,他就能含糊的地方就含糊,不让抵抗意志过于强烈,等到大明军驻扎到了银矿,立刻就不含糊了。」
「这叫什麽?该装糊涂的时候装糊涂?」朱翊钧恩准了高启愚这本奏疏。
高启愚的心眼子是真的多!
这份补充协议,是大局已定,大明完全掌控了银矿后,为京都条约做补充,明确一些事儿的性质,减少条约的模糊,同时,开了一个口子,一个平叛的口子。
今天倭国抓捕丶杀害大明人,长崎总督府牙兵丶大阪湾守备千户所会平叛。
但情况一定会恶化,各种没有理由制造理由,也会出动平叛,最终将倭国宜居地带,全都占领。
西汉初年使者安国少季,为了找个出兵的理由,把人家太后樛王后都给睡了,最终闹出了吕嘉之乱,大汉立刻派兵平叛。
灭倭,注定是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
「少宗伯,是非常想进步的。」冯保笑呵呵的说道。
九本里面还有一本来自于大司徒张学颜,这个擅长勾稽的管财政的阁臣,汇总了下大明和西班牙的交易详情。
万历元年到万历十三年,泰西大帆船平均每年对大明输入650万银,自万历十三年后,其中450万两白银变成了黄金。
但这一次佩德罗一共就带了价值不到300万银的贵金属,就想获得过去650万银的商品。
也就是西班牙宫廷秘书所说的货币抵消计划,刻意加剧大明国朝的钱荒问题,逼迫大明供应商品价格降低,来让大明为西班牙战争失利买单。
可惜,他只能带走三百万银货物。
「有意思。」朱翊钧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儿。
大明六大世界性商品进行了一次涨价,上浮了15%左右,其中铁器的价格上浮了超过60%,这是大明海商自发行为,来应对西班牙蛮横无理的关税政策。
这麽做的原因很简单,大明海商,为了维持商品的价格和利润,宁愿选择让货物堆积在仓库里,抬高价格,也不肯降低价格卖给佩德罗。
这是一种商品经济下的经济行为,和朝廷的意志无关。
价格是围绕着供需进行波动,当市场需求量减少的时候,商人们会选择减少供应量,等于变相的增加需求,来维持商品的价格和利润,维持最基本的生存,等待局势的改变。
就像经济危机的时候,农场主把牛奶倒入密西西比河里一样。
西班牙关税增加,导致贸易量减少,就是一种需求减少,那麽增加价格,减少供应量,就成了商人们普遍的选择。
很多大明人是极为傲慢的,在多数海商眼里,番夷就是会说话的畜生罢了,大帆船贸易,被普遍视为一种朝贡贸易。
贡者,从下献上之称,大明对朝贡贸易的利己,大概就是这些红毛番拿着大明需要的白银,来大明讨饭来了。
讨饭就是讨饭,还要加关税,那大明海商是真的会涨价。
毕竟这会儿脊梁骨没被打断,膝盖生根的跪族还没那麽多。
「商人都是斤斤计较,唯利是图的,这些海商涨价,其实算过一笔帐,高价卖给红毛番一批,剩下的也不会堆积在仓库里发霉,实在不行就卖给朝廷。」冯保简单陈述了这次涨价背后的逻辑,可以卖给朝廷。
大明有自己的远洋贸易商船,刘吉带领的远洋船队,已经踏上了第八次环球贸易的征程,而且规模还在扩大,卖给大明朝廷虽然无法获得超额利润,但维持工坊运转的同时,还有一定的利润。
也是因为这种类似于兜底的机制存在,海商才敢如此涨价来应对关税增加。
平价卖给皇帝,皇帝还知道给商人立块碑,说商贾尚知义,共襄文教举,低价卖给泰西人,连圣眷都买不到。
圣眷可是硬通货里的硬通货,有圣眷,就可以极大的避免被挂在朝阳门城墙上的风险,当然,作奸犯科丶抗旨叛乱,还是要被挂上去的。
万士和是个谄臣,可他曾经因为丝绸都配给给了海贸,当面责难陈善于陛下,谏言给大明臣工也留下点丝绸吧!大明明公都不能绫罗绸缎自由,算什麽明公!
最终大明换了精纺毛呢做官服的补充,才算是结束当初的丝绸之争。
泰西人不要,大明的贵人们的需求一点都不少。
「那就这麽着吧,朕总不能下旨让商贾降价贱卖。」朱翊钧没有做出行政命令干涉商贾们的这一次涨价。
朱翊钧处理完了九本奏疏,将奏疏递给了冯保快马送往北衙处置。
「万历维新这才刚开了个头,朕肩上的担子仍然很重很重,万历维新的成功已然过去,更大的困难等在前面。」朱翊钧把奏疏递给冯保的时候,由衷的说了一句。
他要时时惊醒自己,不要沉迷于过去的成功,因为成功已经过去,都不作数了,只能代表自己过去做的还行。
北衙礼部上了一本奏疏,陕西凤翔府扶风县知县段峰纲,自杀了。
不是被势要豪右所逼,也不是无法满足势要豪右,势要豪右暴起杀人后伪装成为了自杀,更不是因为风力舆论,而是仰愧对天地陛下圣恩,俯愧对黎民期许。
今年陕西有旱情,大旱必然大蝗,蝗灾漫山遍野的时候,真的不是养点鸭子就能解决的,大旱蝗灾之后就是饥荒,哪怕朝廷反应迅速,凤翔府第一时间给了赈灾抚恤,西安府调运粮草。
但是依旧饿死了六百户,两千馀口死于饥荒。
尸横遍野,惨不忍睹,段峰纲收敛了这些尸骨,处理好了旱情的后续后,留下了诀别遗书,驿传京师后,自杀谢罪。
让段峰纲自缢的事,是旱情中他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当时县衙库房里,还有一批精挑细选的种粮,他本打算旱灾过后,让百姓耕种。
旱情发生后,他要是放了这批种粮,这六百户饿不死,来年就会歉收;他要是不放这批种粮,就会饿死人,他做出了选择,没有放粮,在旱情结束后,把自己的命,赔给了被饿死的六百户。
去年徐州大旱,刘顺之作为知府,可以跟朝廷漕运都御史撕破脸开闸放水,可以开仓放粮,最终救活了三万馀户,被皇帝认为治理地方有功。
可是段峰纲就完全没办法了。
整个陕西去年都是大旱,凤翔府用尽了全力,府库无粮可支,西安府也没有粮食,势要豪右家里也没有粮食。
段峰纲把全县地主家的粮库都翻遍了,再无馀粮可调配。
「要让大明百姓吃饱饭,大明也就一亿三千万丁口,朕无论如何要让他们填饱肚子。」朱翊钧恩准了给这位县令谥号的请求,一般谥号都只给三品及以上,这是议贵,三品以上及世袭武勋皆为贵人。
礼部给了一个平谥,怀愍,慈仁短折曰怀,在国遭忧曰愍。
给谥号本身就是对段峰纲选择的认可,其实他治下的百姓没有怪他无能的意思,关中平原的穷苦不是一两天两天了,而是一百七十年来,不断地恶化。
段峰纲已经是难得的好官了,没有纵容兼并,而是带着衙役,四处找粮食。
小冰川气候的危害是气温,更是降水,陕西人口不断的减少,主要还是气候,而不是人祸。
「如果陇开驰道修通了,会好很多,腹地的粮食调运入陇的运费,会降低很多很多。」冯保提到了一个关键问题,嘉峪关到开封的驰道,这条驰道陛下砸下去了三千多万银,总计六个工兵团营,分段建造。
大明没有收复河套的之前,陕西更缺粮,但凡是大旱会饿死更多的人,别说保种粮还是保百姓,什麽都保不住!
「陇开驰道很难修。」朱翊钧没有催促过驰道的修建进度,因为朝廷催促,导致日后驰道三日一小停,五日一大停,回头看,甚至部分路段还要重建,那才是肉食者之恶。
山又不会因为你皇帝的催促而搬离,也不会因为一道圣旨,就可以让复杂的地理环境变成通途。
「王次辅没有给朕把预算从3412万银,加到5000万银,已经是很有恭顺之心了。」朱翊钧以为陇开驰道会变成大明的莫道石人一只眼。
可是王崇古小心谨慎的主持,连预算都没有增加多少,只增加了四百万银,而且部分路段,比如从开封到西安段,已经通车,这次关中大旱,就是从河南调运了四十万石粮食。
驰道的作用已经逐渐显现。
「王次辅说这条驰道修通了,就是大明龙脉了。」冯保说起了陇开驰道,就是一脸感慨。
王崇古用两个字形容大明驰道的重要性,那就是龙脉。
夫脉者,血之府也。脉这个词指的就是血管,大明的龙脉,自然指的是沟通大明东西南北的血管,其意义不是多少万两白银可以去衡量的,涉及到了江山社稷的稳定性。
往常年份这种程度的大旱,一定会闹出攻破州县的民乱来。
驰道者,民之命也。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