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80章 俱乐部(1 / 2)

加入书签

第880章 俱乐部

原来陈凡打算用半天到一天的时间,跟这些青年作家分享一下写作经验,然后用自己收集整理的素材为案例,一个个进行分析讲解。

这只是第一步。

第二步,便是让这十几位青年作家们,自己挑选一份素材进行创作。

由于人多素材少,可以单独选一份,也可以几个人合选一份共同创作。

陈凡自己则作为「指导老师」,为他们提供创作思路和创作完成后的文章审核。

审核通过之后,再通过本出版社进行发表。

发表的方式有两种,这里不是二选一,而是先后顺序不同。

第一种,先在即将亮相的杂志上进行连载,连载完成之后,再通过出版社重新编辑,合成图书进行出版发行。

本来按照陈凡的意思,连载可以,但连载到最后一部分的时候,就不在杂志上刊载了,直接和前面发表的内容一起合并成书,再全部发完。

但是姜甜甜表示她还要脸,姜丽丽也同时表示「你还是要点脸吧」之后,陈凡只能遗憾放弃这个好点子,同意连载结束之后再发书的提议。

以上都只是计划。

俗话说的好,计划一定有变化!

这不,原定最多一天的「分享会」,在这些青年作家孜孜不倦的学习丶追问下,即便陈凡打开了教学光环,也依然被纠缠了三天之久!

一般情况下,……这里指的是诸如文学函授班丶作协内部学习会等,相对比较单纯的做贡献的情况,如果是这种,陈凡早就撂挑子走人了。

不过这批人是他计划为自家出版社打造的「天王天后团」,为了以后出版社能将他们捆绑得更久丶以及通过他们的榜样力量捆绑更多人,陈凡忍了!

他抱着卧薪尝胆丶忍辱负重的心态,硬生生地陪着他们讲了三天。

直到顺利将十份素材全部推销出去,看着这些青年作家抱着素材资料丶或是单独而行丶或是两两相伴丶或是三五成群,兴高采烈地离开,他才呼出一口长气。

随即转身对着姜甜甜说道,「今天是元宵节,明天周日结束,下周一各个学校基本上都要开学了。

他们这些青年作家,大部分是有工作的,少部分也是学生,只有极个别人是无业游民,如果没人组织的话,时间一长,很容易会散开。」

这三天时间也不是白费的,听了陈凡的课,他们就有了「同窗之谊」,再加上「共同创作」的经历,现在已经有了将他们凝为一个整体的趋势。

当然,陈凡也没想过把这些作家打造成一个真正的团队。

搞文艺创作的,可以呼朋引伴,但不会像打工人一样,给你到点坐班丶分工合作。

未来比较流行的编剧工作室,有个领头人提供主要思路,再由多个小编剧进行填充,也是一种团队合作方式,但是这种工作室出来的作品,是没有「灵魂」的。

可能在十几年后,文学没落之后,陈凡会有这样的安排,但不会是现在。

现在要的是「野蛮生长」,保护每一个天马行空的想法,促进文艺界更早更快繁荣起来。

所以,那种「工作室」的协作方式并不适合现在。

但是,换一种方式,将这些人都笼络住,让他们成为出版社的创作源泉,却是可以的。

听到陈凡的话,姜甜甜立刻说道,「放心,我已经安排了谢姨和于叔,分别负责与他们联系,保证不会脱线。」

她口中的谢姨和于叔,都是编辑部的编辑,这几位老编辑都是从《上海文艺》和《收获》退休的老同志,年纪大他们一辈还不止,叫声阿姨叔叔都是显年轻的。

不过他们能被推荐过来,就代表不仅工作能力过硬,性格态度也非常和蔼可亲。

毕竟巴老亲自邀请,让陈凡把这个出版社放在作协单位里面,还准备给他们腾两间办公室出来,却被陈凡毅然拒绝,便明白他不喜欢那种论资排辈的工作气氛。

所以被推荐过来的,都是心胸宽大丶不太计较的人。

要不然,就凭姜甜甜这个小年轻,多半压不住。

陈凡听了轻轻点头,随即说道,「多联系是一方面,我的意思是,最好能让这些人有空的时候就往这里跑,多聚一聚。只有人来了,心才能跟过来,不会被别人摘了桃子。」

一听这话,姜甜甜忍不住噗呲一下笑出声来,「要是让巴老听见你这麽说,会不会气得吹胡子瞪眼?」

陈凡哈哈笑道,「那不会。最多瞪眼睛,因为他没胡子。」

看了一会儿花园草地,陈凡忽然打了个手势,示意她跟上。

从主楼侧面铺就的青石通道走到后面,便能看见两栋并列的小洋房。

说是辅楼,其实每一栋都与陈凡在番禺路的洋房相当,只能说,几十年前建造这座花园洋房的大老板,是真有钱。

走到两栋洋房前,陈凡问道,「这两栋楼现在都空着的吧?」

姜甜甜点点头,「都空着。」

随即抬起手指向靠近主楼的那栋,说道,「不过两栋都被收拾出来了,这栋楼还准备了被褥床铺,以前被舅舅用作临时招待用的地方,他这次过来,带的保镖丶助理和医生,就是住在这栋楼里。」

陈凡「嗯」了一声,说道,「那这栋楼就留着,当做招待所使用。有作家过来改稿,或者有什麽活动,需要安排住宿的时候,都可以安排在这里。」

姜甜甜点点头说道,「这两栋楼看着跟咱们家差不多,不过里面的房间要多一些,相对比较紧凑,毕竟以前是给家里仆人住的。上下三层楼,房间就有8间,如果每间房放两张床,可以住十六个人,应该够用了。」

陈凡转头看向另一栋,说道,「在作协总会停止办公之前,原来总会单位那里,就是京城的王府井大街64号,设立了一所作家俱乐部,这个你听说过吗?」

那个作家俱乐部就设立在文联大楼的一楼,占用的地方还不小,原本是几位老作家提出,缺少一个可以供大家休闲丶消遣,同时也是交流思想的地方,只是之前作协总会的驻地在东总布胡同22号,那座四合院虽然不小,可相比人员众多的工作人员,就明显不够用了,有些驻会作家甚至只能去借用文联等其他单位的办公室。

直到57年初,作协总会搬迁到新建成的文联大楼,才在一楼占了一片地方,将这个俱乐部办起来,里面还有茶舍和小卖部。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包括茅老丶巴老丶曹禺丶张天翼等作家,都会经常出现在俱乐部里,或是喝茶聊天,或是打打桌球,成为不少作家放松和交流的地方。

到了后来,大风一起云飞扬,这个俱乐部自然顺理成章的没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