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新政定江南,北疆烽火渐(1 / 2)
第261章 新政定江南,北疆烽火渐
…
义军最麻烦的地方就在于,只要不能改变百姓的生存环境,又不能消灭其精神领袖,那他们就能无限煽动百姓加入义军,如野火燎原,难以遏制。
反之,如果消灭了其精神领袖,尤其是其部只有独一无二的精神领袖,便如同釜底抽薪,义军的火焰虽馀烬未灭,却再难有作为。
只因,这义军的精神领袖,往往是民心之所向,意志之所聚,一旦他陨落了,义军就是群龙无首,士气颓靡,宛如秋风扫落叶,义军的凝聚力瞬间瓦解,化作一盘散沙,搞不好其内部还要陷入争夺新的领袖的内斗中。
这就是最好的以铁血手段清扫馀孽还天下以安宁的时机。
历史上不乏此类例证,陈胜吴广揭竿而起,风起云涌,然陈胜一死,其势大衰,终未能撼动大秦帝国的根基。洪秀全以一己之力聚拢无数信徒,金田起义,势如破竹,而洪秀全殁后,太平天国大厦轰然倒塌,其内部分崩离析,相互倾轧,起义之火渐渐熄灭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方腊起义亦然。
历史上,方腊以「均贫富」的旗帜,点燃了江南百姓心中的怒火,一时间,响应者如云,从者如流,义军所到之处,官军望风而逃,百姓箪食壶浆以迎,仿佛整个天下都在他的号召下颤抖,这如同磁石一般吸引着无数心怀不满的百姓加入方腊义军。
所以,方腊不仅仅是方腊义军的统帅,更是他们心中的信仰,是黑暗中的明灯,指引着前行的方向,妥妥的方腊义军的精神领袖丶方腊义军的旗帜。
在方腊的带领下,方腊义军势如破竹,接连攻克多座城池,让百姓误以为,他们真的可以改天换地,所以全都冒险去投效方腊义军,使得方腊义军在很短时间内就突破了百万——宋史甚至记载方腊义军在全盛之时有二百万。
而等到方腊被韩世忠捉了,最终被押解至京城处斩,消息传来,如同晴天霹雳,震碎了方腊义军将士的心。他们失去了领袖,也失去了方向,曾经的坚定信念开始动摇,士气一落千丈。而百姓看到方腊都被朝廷捉了杀掉,自然而然不敢再去投没有希望的方腊义军了。
在那之后,失去了方腊的方腊义军,如同一群失去了狼王的野狼,虽然仍然凶猛,却已失去了往日的团结与默契。他们开始各自为政,争权夺利,内部矛盾日益激化。
而北宋王朝则趁机以铁血手段镇压方腊义军的馀孽,昔日风风火火的方腊起义,在秋风扫落叶般的打击下,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如今,虽然捉方腊的人,从韩世忠变成了鲁智深和武松,但效果是一样的。
当宋江得知,鲁智深和武松捉了方腊以后,大喜过望,他们赶紧研究彻底剿灭方腊部方腊义军的方法。
这时,陈箍桶主动站出来表示:「草民愿去说他等投降。」
这次宋军能如此顺利的大败方腊义军,并成功捉到方腊,陈箍桶居功至伟。
所以,宋江对陈箍桶已经很信任了,进而跟陈箍桶交了实底:「陛下对摩尼教极为了解,知晓摩尼教乃是教导人造反之教,故而有过圣旨,教我等铲除摩尼教。」
宋江的话说得很明白,那就是,他也想招降方腊义军,这样就能减少自己手下的虎贲军再跟方腊义军对着消耗。
要知道,现在的虎贲军也就剩十二三万了。
关键,还有大量的方腊义军没有剿灭呢。
这到了最后估计虎贲军多说也就能剩七八万。
虽说这是应有之举,大家全都心知肚明,朝廷就是再有钱,也不可能养那麽多义军出身丶战斗力又并不强的军队,但作为虎贲军的最高统帅,宋江肯定希望自己手上的军队能更多一些。
这是人之常情。
这里顺便说一句,被淘汰的宋江义军,赵俣一点都没有亏待他们。如今朝廷手上有那麽多从士绅地主手上缴获来的土地可供分配,因此,不论是战死,还是受伤,都会得到朝廷绝对可观的抚恤,不死就更不用说了,升官发财,光宗耀祖,封妻荫子,改变命运。
这也就使得,尽管所有人都知道,朝廷在使用驱虎吞狼之计,但因为朝廷在抚恤方面做得极佳,赏赐的功田都是其家乡所在的良田或者是苏州丶常州等太湖地区的良田,所以,宋江义军的将士皆是心甘情愿地为朝廷卖命,即便是战死沙场,也无怨无悔。
这就是朝廷的高明之处,深知人心所向,以恩泽笼络人心,让将士甘愿为其赴汤蹈火。
再说回来。
宋江肯定愿意不战而屈敌之兵,但赵俣的圣意在这,他也没办法。
陈箍桶听了,说道:「陛下防摩尼教情有可原,摩尼教却有教人造反教义,一旦放任自流,必将荼毒天下,酿成大祸。但眼下,义军已群龙无首,方寸大乱,正是引导他们迷途知返最佳时机。至于摩尼教之害,草民有一法,或可根除。」
宋江问:「何法?」
陈箍桶说:「制摩尼教佛相,教他等轮番唾之丶溺之,若从之,必不敢再信奉摩尼教,若不从,尽诛之。」
宋江听言,眼前一亮,觉得这未尝不是一个好主意。
万一赵俣不同意呢?
那时,陈箍桶都已经把方腊义军给骗下山了,他再反悔,也不过就是败坏一些人品,他再演演戏,也就过去了。
关键,宋江转念一想,赵俣虽然对摩尼教深恶痛绝,然其本质乃是为了稳固皇权,防止民心被邪教所惑,从而引发动荡。若陈箍桶之计真能令方腊义军的将士改邪归正,不再信奉此等逆天之行,赵俣也未必会执意反对。毕竟,相较于血腥镇压,和平转化民心,更显帝王仁德,亦能彰显朝廷宽宏大量,海纳百川之气度。
于是,宋江颔首:「先生但去无妨,一切后果自有宋江一力承担。」
陈箍桶领命去招降方腊部方腊义军的残部后,宋江赶紧给赵俣上奏章陈明利害,阐述陈箍桶之法若成,既能减少宋军伤亡,又能彰显赵俣及朝廷恩威并施,实乃上策,请赵俣圣裁定夺……
陈箍桶亲自上山找到包康等人。
这些人曾是方腊麾下的得力干将,如今却如同秋风中的落叶,彷徨无助。他们围坐在简陋的山洞内,火光映照出他们疲惫而迷茫的脸庞,昔日的豪情壮志已被现实的残酷击得粉碎。
陈箍桶步入洞中,与包康他们寒暄了几句,就缓缓开口:「诸位,圣公已被捉了,现今正在大张旗鼓押往京师受死。」
这事包康他们已经知道了,所以,方腊义军的人,听见陈箍桶带来的这个消息,没有惊讶,只有颓然不振。
见此,陈箍桶也没有继续这个话题,而是语气一转:「我义军大势已去,此乃天数使然,非人力所能挽回。然则,朝廷念及你等皆是逼不得已而为之,特遣我来此,欲给你等一条生路。」
包康等人闻言,面露狐疑之色。他们深知朝廷的手段,对于这突如其来的「恩赐」,心中难免有所戒备。
关键,他们知道朝廷准备消灭摩尼教的态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