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新政定江南,北疆烽火渐(2 / 2)
陈箍桶很懂方腊义军的人担心什麽,他也没有藏着掖着,而是把自己的想法跟一五一十的说了。
见陈箍桶连这麽大逆不道的主意都能说得出来,不少摩尼教徒当场就要杀了陈箍桶。
不过,更多方腊义军的人则是出手阻拦这些想杀了陈箍桶的摩尼教徒。
看到这样的一幕,洞悉人性的陈箍桶,知道还是不想死的人多,这事多半成了。
陈箍桶加大力度说道:「朝廷之意,非是要赶尽杀绝,而是欲以仁德感化天下。只要诸位愿意放下武器,归顺朝廷,过往之罪,皆可既往不咎。大家仍可回乡务农,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且我江南贪官污吏士绅地主已死,朝廷已可在江南推行新政二策,今后士绅与我等一同纳粮,丁税全都摊入田亩之中,土地多则多纳税,土地少者少纳税,无土地者不纳税。我等起义目的已达成,可刀兵入库矣。」
包康很赞成陈箍桶所说的,他当即表态:「我等聚众而起,所求者,不过是一个公道,一份安宁。今陛下又圣明丶爱民如子,朝廷推行新政二策障碍已扫清,我等已功成名就,无需再为这乱世徒增杀戮。」
顿了顿,包康又说:「我等若非被逼无奈,谁愿起义造反?今朝廷既有此诚意,何不顺应天命,解甲归田,共赴那太平盛世?」
包康的话得到了大多数方腊义军将士的支持。他们心里很清楚,既然连方腊都被朝廷给捉了,这场轰轰烈烈的起义,也就到这了,所以,纷纷点头,表示愿意归顺朝廷。
甚至就连方七佛丶吕将等方腊义军的核心人物,都表示愿意投降。
当然,也有不少摩尼教的死忠,不愿意干亵渎佛像的事,或者也可以说不愿意侮辱自己心中的信仰,进而选择离开。
对于这些有坚定信仰的摩尼教徒,包康等人也没有为难,甚至就连陈箍桶都没有说什麽。
最⊥新⊥小⊥说⊥在⊥⊥⊥首⊥发!
——自有宋军会将他们剿灭,他们没必要做这个小人。
随即陈箍桶与包康等人商议了具体的投降事宜,并约定了投降的时间和地点。
数日后,方腊义军的残部在包康等人的带领下,缓缓走下了山。他们放下了手中的武器,向宋军投降。
这时,赵俣的圣旨也到了。
赵俣同意了陈箍桶的主意,并让宋江将陈箍桶丶包康丶吕将送入京师,说自己要跟他们聊聊。
宋江对三人说:「陛下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人乐为用,教你几个进京,未必是坏事,或有用你们之意。」
宋江猜对了,赵俣本着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原则,将陈箍桶丶包康丶吕将全都留在自己身边充当起了幕僚,有关江南的事,多有向他们问策。
为了以儆效尤,方腊和方肥被剐于十字街头。
由于有方百花和邵氏求情,赵俣没有杀方腊的两个儿子方定和方亳,而是将他们跟西夏的皇室和宗室关在一起,永久囚禁。
其馀主动投降的方氏一族的男人全都被刺配到了偏远州县,女人进入教坊司。
不投降的方氏族人,捉到后,不分男女老幼,全都就近在十字街头处斩。
与此同时,赵俣下圣旨,升赏了所有立功的将士,并交代兵部对伤亡的将士做好抚恤工作。
最重要的是,赵俣特意下旨,强调了,之所以出现民乱,都是因为地方士绅地主勾结贪官污吏巧取豪夺,不给百姓活路才造成的,推行新政二策是一劳永逸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办法,唯有坚决推行新政二策,才能真正实现国泰民安,海晏河清,所以,赵俣责令各地官员务必严格推行新政二策,确保新政惠及万民,不得有误,谁要阻拦丶不遵从,将从重从严处罚,绝不姑息。
除此之外,赵俣又颁布了不少相关的推行政策,如不遵从新政二策实行亲属连坐丶举报有奖等等。
总之,在剿方腊义军的同时,赵俣也没有忘记自己大费周章的初衷……
……
就在赵宋王朝剿灭方腊义军的残馀势力之际,赵宋王朝的宿敌辽国,也出了问题。
不。
应该说,辽国一直有问题,尤其是自从辽国现在的皇帝耶律延禧登基以后。
只不过,耶律延禧登基的第二年,就被赵俣迎头重击,让他丢了燕云十一州和祖祖辈辈抢夺勒索来的所有岁币,丧权辱国。
当时,本就没有坐稳皇位的耶律延禧,都有失去皇位的风险。
见此,耶律延禧不得不一改从前的昏庸,装着勤政爱民,不纳皇妃,不铺张浪费,重要的是不再沉迷于狩猎。
加上,赵俣虽然抢走了燕云十六州和岁币,但与此同时,赵宋王朝也对辽国放开了贸易,粮食丶丝绸丶茶叶丶瓷器丶玻璃丶香皂丶衣服鞋帽丶锅碗瓢盆等等商品大量向辽国倾销。
这不仅使得辽国的民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由于赵宋王朝也跟辽国购买各种特产,使得辽国的经济也变好了不少。
耶律延禧将这一切都归咎到他的治理上,进而有些飘了,他甚至觉得,把燕云十一州和岁币还给赵宋王朝,是他最伟大的决定,这既解决了边患问题,使得赵宋王朝和辽国可以和平共处,又解决了辽国缺粮丶缺少生活用品的问题。
于是,在自得之下,耶律延禧故态复萌,又开始沉迷于打猎,不理朝政。
偏偏,当时赵俣引爆了赵宋王朝的民怨。
这从表面上来看,赵宋王朝无疑是陷入到了此起彼伏的内乱当中。
耶律延禧一看,赵俣现在自顾不暇,搞不好哪天就被谁给推翻了,哪有可能再来侵略他们辽国,他根本不用再担心赵俣了。
这让耶律延禧放心大胆地当他的昏君,纵情享乐……
也就在此时,辽国真正的麻烦来了——辽国东北方向的女真人崛起了……
……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