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激动与震惊的企业主们(2 / 2)
工厂需要1000个机器人连轴转工作,别死脑筋就采购1000个,多采购一两百个冗馀用于应急或备用。
当原本需要2000个人才能维持24小时连轴转,换成1000个机器人劳动力单位就能做到同样的程度,省出来的成本可都是实打实的利润。
「价格才十五万——十五万————」张总喃喃自语,脸上因为激动而泛起红光,「我厂里一条半自动线的改造费用都是这个数的几十倍,还只能干一种活。」
「这简直是————」李董接上话,声音带着颤抖,「一个熟练服务员的年薪加上食宿管理成本,两三年也差不多这个数了!但它能做的更多,更稳定!」
换句话说,花费三年雇请人工的开支,就能抵得上一个劳动型人形机器人。
而这机器人的使用寿命,按照陆安之前跟他们说的,可以达到15~20年,理论上前三年收回成本,后面17年创造的价值都是利润,即便算上20年下来机器人的维护成本丶用电成本,那也是相当惊人的利润。
仅15万的采购成本足够低,最大20年的使用寿命上限足够高,加上其通用性的优势足够灵活。
而机器人带来的效率大幅倍增,综合算下来,对比用人工产生的成本,依然是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
别的不说,24小时两班倒的工厂,如果是用人工,需要2000个劳动力单位,选用机器人后只需要用1000个劳动力单位,哪怕是给机器人也发同样的工资,但发工资也减少了一半啊。
此刻,在场的这些企业主们再也无法保持矜持,相互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每个人脸上都写着发现巨大金矿似的狂喜与激动。
之前的担忧丶怀疑,在15万这个堪称「白菜价」的数字面前,瞬间烟消云散。
在这些企业主们的眼里,这已经不再是「是否要用」的问题了,而是「要用多少」丶「怎麽尽快用起来」的问题。
所有人都意识到,这是生产力革命的前奏,这个机器人是一把能够重塑人类现有产业生态与破解发展瓶颈的秘钥。
末了,梁伟明终于开口了,他环视众人并最终把目光落在陆安身上:「元界智控带来的划时代解决方案,其意义怎麽形容都不为过,为嘉宁市乃至全国未来的产业升级丶降本增效,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梁伟明说到这里,再次将目光落在一众企业主身上。
「诸位,机遇就在眼前,我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参与元界智控对接,深入探讨劳动型人形机器人在各自领域的应用落地。」
「市有关方面会全力支持,在正策丶应用场景等诸多层面面提供便利,共同将先行示范的嘉宁市,打造成为智能制造和智慧服务的世界级标杆城市。」
在场的企业主们纷纷点头,并且对他的讲话献上热烈掌声。
随后,在场的企业主们纷纷朝着陆安争先恐后地递交名片。
他们当中绝大部分人正常情况下是没这个机会跟陆安见面的,因为与元界智控没有业务往来,即便是有,那也是跟元界智控的其他高管见面。
企业主们纷纷询问细节,表达合作意向。
毫无疑问的是,随着劳动型人形机器人的诞生,必将对人类现有的劳动力市场结构产生极其深远的持久影响和剧烈的冲击,也必然会伴随着争议和阵痛。
在带来的生产力革命与效率的飞跃的同时,也将人类从重复丶繁重丶枯燥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去从事更具创造性丶更富有情感价值的工作,这也是科技发展的必然方向。
未来人类文明冲出地球,机器人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前置科技。
比如在月球建造大型的封闭式永久性基地建筑,亦或者在火星建立永久性居住地,人无法在月球那样的环境里生存呼吸,从无到有这个阶段就变得极其困难。
但机器人就没有这方面的障碍了,派遣大量的机器人去外星球大搞基建。
比如去月球,等机器人把月球基地建好,在基地里形成了封闭的内循环生态环境,人类再过去就好得多了。
移居火星丶打造太空巨构工程,亦或者向太阳系其它星球扩张均可如此展开。
在场的这些企业主们虽然来自不同行业,但他们也非常清楚的意识到,生产力的巨轮已经在陆安手中打造的劳动型人形机器人的推动下,发出了轰鸣,即将不可逆地向前驶去。
其定价15万,一旦公布,将是核弹级的存在,激起的涟漪必将扩散至整个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他们也暗自感到庆幸,因为是最早获悉这个重磅消息的企业主。
半小时后,众人来到了公司准备好的一间中大型会议室。
梁伟明之前就与陆安打过招呼沟通了,参观调研结束之后,借用元界智控的一间会议室,与前来的这些企业主们临时开个非正式的座谈会。
此刻的会议室里,一众企业主们纷纷就坐,陆安也在场与会。
——
随着梁伟明的开场话音落下,原本内心火热的企业主们被瞬间冻结,脸上的狂喜和激动凝固了,转而化为惊愕丶不解,甚至是措手不及。
「梁书记————您,你刚刚说什麽?」经营一家大型电子加工厂的张总第一个按耐不住,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变调,「给机器人————交社保?发工资?这————
这这这————这是哪门子的道理?」
梁伟明在这场非正式的座谈会上,开场就把嘉宁市执行机器人上岗先行示范的一系列相关事宜与在场的企业主们透露,包括机器人一般税收和专项附加税等事宜。
因为马上就要公布了,已经进入倒计时。
保密要求也不是那麽严格,当然了,原则上在场的企业主们是要保密的。
「是啊!我买的机器人已经花了十五万,它就是我的资产了嘛,就像我买的注塑机丶车床,从来没听说过还要给车床发工资丶交社保的!」旁边一位做塑料制品的老总手心拍手背的说道。
做餐厅连锁的李董也皱紧了眉头,语气充满了困惑与不解:「梁书记,陆总,我们采购机器人,就是为了降低日益高涨的人力成本。如果还要给机器人发工资」丶交社保」,那和雇人有什麽区别?」
「甚至可能更贵!我雇一个人工,只需要给他发工资交社保,现在我买一个机器人,反而要额外先付十五万,然后还要持续付工资」?天底下哪有这样的道理嘛?」
其他在场的企业主也都纷纷附和。
「没错!这太离谱了!」
「那我们还不如继续用人工呢!起码简单明了!」
「这不是给我们企业减负,这是给负担加码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