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95章 生产力变革策马加鞭前进(1 / 2)

加入书签

第295章 生产力变革策马加鞭前进

陆安返回嘉宁市,第二天来到了元界制造了解劳动型人形机器人的产能情况O

此刻,他在一个生产线车间,旁边的何亮向他汇报导:「目前已经完成了第一条生产线,正式开启量产,年产能可达260万个机器人。」

紧接着,何亮补充道:「后续增产计划,预计每三个月能投入一条新的生产线,到年底预计总产能可达到1000万个机器人的年产量。

眼前的生产线车间是无人化作业。

没错,率先应用上机器人的赫然便是元界智控。

这条生产线目前已经把工人替换了,让机器人去生产机器人。

只有少量的高级技术维护人员,他们的工作也很轻松,基本上是巡检和维护。

劳动生产型人形机器人的出厂价格是15万元,成本非常低,因为砍掉了很多无用设计,比如不需要好看的「皮囊」,像灵曦这样的仿生人,需要昂贵的人造皮肤和仿生肌肉层。

这些用料都可以省下,劳动生产型人形机器人要的是能干活丶皮实耐造就行了。

未来元界智控当然也会打造更高端丶颜值更好看的机器人。

不过定位是高端服务业,譬如星级酒店前台招待丶服务员丶私人管家等具备强社交属性的应用场景,而不是去流水线工厂。

当然,这样的人形机器人,价格肯定卖不出15万的出产价格,其用料成本会更贵。

陆安询问道:「现在走出生产线的机器人现货有多少了?」

何亮回答道:「不到两万个左右。」

闻言,陆安点了点头:「就按原定计划推进,别掉链子,到年底把总产能干到1000万规模。」

何亮旋即应道:「明白。」

过了片刻,何亮看向陆安询问道:「老大,机器人开始上岗平替人工,元界制造旗下的工人如何处置?裁掉吗?」

说起来眼下元界制造旗下的二十几万工人都很慌很焦虑,说是人心惶惶也不为过。

大家都在担心机器人抢了他们的饭碗,公司的人形机器人生产线现在都已经不需要人了。

工人们制造出了第一批机器人后,现在开始进入到了机器人制造机器人的循环。

而元界制造给工人的工资是远远超出同业水平的,很多老员工的月工资都一万多甚至两万。

注意这不是管理者的工资,是普工的待遇。

要是被机器人抢了饭碗就此失业了,如果去失业登记领国家发的钱,每个月就1500块钱,哪怕是有孩子的夫妻家庭总的算下来,两口子一个月也就6500元左右,即便是三胎最多也不超过9000块。

可以说,在元界制造工作的工人们,一旦失业,他们的生活质量将会骤然暴降。

而且很多结了婚的,如今都已经买了房,身上有贷款,还有孩子要养,教育开支也非常大。

要是面临失业,贷款压力瞬间直线飙增,他们恐慌焦虑也正常。

陆安听到这话没有多想,直接拍板道:「即日起,元界制造停止对外招聘普工,对于在职员工,公司承诺可以继续干15年到2033年,期间的薪资该怎麽涨该怎麽发照旧,但是旧有的绩效指标要达标,不能摸鱼,否则公司会将对其主动裁掉。」

「就这麽办吧,你去拟一个正式的书面公告,尽快公布出去稳定人心,元界制造承担着母公司所有产品线的制造,不能出乱子也不能掉链子。」

何亮闻言顿时点了点头:「明白了。」

母公司的利润爆炸,养着二十几万工人到2033年,对于元界智控来说没有任何成本压力的,这是底气所在。

最重要的是,陆安这个人从来都不会亏待跟他混的人。

他的这一决定也充分诠释了他不是唯利是图的资本家,因为追求资本增值丶

效益丶利润的资本家是做不出这样的决定,而是会毫不犹豫的尽快裁掉人工,让机器人全面平替。

定在了2033年这个时间节点,也是陆安特别选定的,因为这个时间节点的前后正好是应对「蒙特摩洛斯」小行星危机的关键窗口期。

等到十五年后,这些工人肯定都要裁撤了,干这麽长时间,他们贷款也都解决了,也攒下了不少家底了,那个时候国家发钱的力度也上来了,单人每月都可能领取到过万的钱了,不可能还是现在的1500元每个月。

陆安继续视察了一段时间,吩咐了一些事宜,便也离开了元界制造。

当天下午,元界制造就发布了一条公告。

首先是公司停止对外招聘普工,后续新增的就业岗位均由机器人平替,机器人无法替代的相关岗位除外。

同时公布的还有大家最关心的事情,在职员工不会因机器人普及上岗而裁撤掉,公司会支持在职员工干到十五年后的2033年,届时对于机器人可以平替的岗位,其员工将会逐批次裁撤。

公司在公告内容中,倡议在职员工提升自我,争取在未来十五年内,实现个人的自我转型。

这话翻译一下就是赶紧给自己充电,以后如果能掌握机器人替代不了的岗位,是可以调岗的。

不能的,那就只能裁撤掉了。

这份公告一发布出来,元界制造旗下陷入焦虑恐慌的二十几万工人顿时吃了一颗定心丸。

不少打工人直呼要给陆安磕一个,简直配享太庙啊,当然现在还没有这个梗。

有了这份承诺保障,大家原本的焦虑恐慌顿时烟消云散。

在机器人普及上岗的大浪潮时代,陆安还能让工人们继续在岗工作十五年,这一极具人情味儿的决定,工人们是真的发自内心的感激。

因为从企业的效益层面来讲,这是一种完全没必要的额外负担。

能够继续干十五年,就算到时候被裁撤掉了也无所谓了。

而且极大概率,工人们还没干到十五年就会自己主动辞职了,因为国家发钱的力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攀升,很多人可能会提前主动离职,让自己失业去领钱。

国家层面的定调,如同发出了总攻的号角,嘉宁市作为「应对自动化社会变革综合先行示范区」的地位得到了正式的确认。

先前还在观望丶犹豫或是在私下抱怨的企业主们,这下彻底看清了方向。

大势所趋,不可逆。

进入三月中旬后,元界智控迎来了一票又一票嘉宁市本地的制造业公司采购团。

他们都是来采购机器人的。

这些企业主老板们,表面上是各种抱怨自己掏钱买了机器人,还要机器人继续「交社保」丶「发工资」很不合理。

嘴上这麽说,身体却一个比一个实诚。

他们心里那笔帐算的门儿清,抱怨不过是想要更多利益罢了。

如今国家层面已经定调,这些企业主们个顶个的抢先手布局,因为先人一步就有先发优势。

作为先行示范的嘉宁市,生产力变革正式开始策马加鞭前进。

电子厂丶装配车间丶包装流水线————

凡是重复性高丶流程固定的岗位,尤其是制造业领域,基本成为了劳动生产型机器人首批大规模进驻的领域。

工厂主张总的动作最快,率先订购了3000个机器人,在这个月就提货了。

现在的产能还是很紧张的,不到2万个现货很快就被企业主们扫空,大部分公司都要排队等待。

在2013年那会几,吴宏生临危受命之际,外地的企业都不敢来嘉宁市办厂。

但现在的画风骤变,很多外地的大企业纷纷跑到了嘉宁市办分厂,因为目前只有先行示范的嘉宁市可以上机器人,其它地区还没有放开。

根据国家定调的计划,是在全国范围内分阶段丶分区域推行。

所以这个时候,其它外地的大企业要获得机器人的生产力竞争优势,只能来嘉宁市办厂。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